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1月19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猪草”

发布时间:2017-01-19 08:41:42  

□陈健

 

我老家在豫南淮河岸边,小时候家家养猪。老家有句俗语:“穷不丢猪,富不离书”。“穷不丢猪”,是指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喂上一头或两头猪,用每天的洗碗刷锅水,再添加一瓢米糠或麸皮喂养,临到年关就是一家老小的指望。杀一头猪,年货全办完。因而,农家人称喂猪为“攒钱”。

那时农家人一般是建不起猪圈的,机灵聪明的农人常常会选择一片平坦的场地,用铁锤、斧子之类的钝器楔入一个结实的木桩,再去铁匠铺打制一条铁链子,把猪用铁链子牢牢地拴住。当然,铁链子这头的铁圈就套在了木桩上,木桩就成了猪的活动“圆心”。换句话说,拴它的链子有多长,它的活动范围就有多大。寻找食物是动物最原始的本能,猪就在它的活动领地里,用长鼻子拼命地“拱”呀“拱”呀,希望能够发现“填肚子”的食物。日积月累,不知搜了多少遍,自然也就收获寥寥。每次不到主人做饭,猪就哼唧开了。那叫声是对铁链禁锢的“抗议”,是对饥肠辘辘的“叫喊”!

因为猪,我们这些垂髫小民也有了新任务——剜猪草。不知为什么,老家人叫做“打猪草”。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只要不是北风凛冽的寒冬,不是嘀嘀嗒嗒的雨天,家里的长辈就会专门吩咐“打猪草”的任务:一提篮、两箩筐或者更多。任务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或喂猪头数的多少来分配的。这当然也成了必做的“特殊作业”。

孩子们玩性大,有的小朋友为了玩,敷衍任务,把长辈们的话语当成“耳旁风”,便会遭到皮鞭的“教训”。有一个名叫群山的玩伴,为了快点完成任务,把“猫儿眼”“水蒿”等这些“苦得闹舌根”的东西挖回去喂猪,猪哪有恁傻啊!拒食,照样不停地“抗议”,结果惹恼了群山的爹,把群山的小屁股打得红肿,群山才算长了记性。还有贪玩的小朋友耍奸使猾,偷干活实诚的小伙伴的劳动果实。“淘气鬼”尿狗就因为偷抓伙伴明明的猪草,两人还干了一仗。

“打猪草”让我们这些懵懂孩童为贫困的家庭作出了一份贡献,“猪儿们”吃了我们采回的“野味”加速了增长,同时也减少了米糠、麸皮之类的投入。那时一头猪喂一年也就长七八十公斤,快的也就一百多公斤,可那是绝对的绿色食品。年关宰杀那天,煮上一块肉再加上些猪血、猪下水改善生活,算是对喂养一年的犒劳,“一家炖猪肉,全庄都闻香”。

 “打猪草”这项儿时的特殊作业,使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从小就真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就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懂得了奋发向上。这些不仅是人生的经历,而且是成长的财富。每每回味,对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是一种力量和指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