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的灯光
□周德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读到这首诗,我便想起父母对我的关爱,想起那雨夜的灯光……
那是1963年秋,我正在上蔡高中读高三,每逢周六下午要步行几十公里回家背馍,准备下周的伙食。说起来十分可怜,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家中生活十分困难,所谓馍也不过是一些野菜加少许杂面做的菜团子,能吃到一些红薯就算好的了。班主
有一次,天下小雨,我和张德喜、张公俊、翟会民、翟现成等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冒雨回家。走到县城东关,我们遇到黑翟村一个患病的老乡。需要输血的老乡求我们帮忙。我们立刻到县医院化验血型,结果血型不符,我们爱莫能助。我们继续冒雨前进。雨越来越大,等走到离县城不到
雨越下越大,脚下的胶鞋一步一掉。平常就听说这洪河湾里有什么“黑狗精”等,我只身一人在漆黑的夜里冒雨踏泥而行,心里不免有些害怕起来。当走到孙庄后砖窑场芦苇丛时,我更加紧张。突然,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野鸟,吓得我浑身冒冷汗。
我壮着胆,继续前行,终于走到了葛楼村。由于天黑路滑,我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水,一下子掉进了路边的粪坑里,裤子湿了半截。突然,我看见我家虚掩的门中透出了微弱的灯光。那灯光像强大的电流给了我足够的信心,那灯光像炽热的火炉温暖了我湿凉的身躯。我快步赶回家,轻轻推开门,父亲、母亲都还没有睡觉,他们立刻站起来,迎我到屋内:“知道你今晚要回来,锅里还给你留着饭哩!”接着,母亲帮我换下湿衣服,父亲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饭……
我永远忘不了敬爱的爷爷给我的启蒙教育和父母对我的鼓励。我爷爷上过几天私塾,在我幼年时他就教我识字,我7岁时就读完了当时的“农民识字课本”。父亲也经常问我:“小学毕业后到哪里上学呀?中学毕业后到哪儿上学呀?”
我那亲爱的父母,为我求学,不知付出过多少辛苦。在上小学时,冬天中午冰雪化冻,父亲曾背着我踏泥泞;晚上放学回家,淘气的我曾把泥屐子脱掉扔在路边麦地里,而等我回家,母亲听说后又到麦地把它捡回来。
上学时,因为学校离家较远,母亲常常一早便擀好面条,让我带到学校,让我中午自己做饭吃。有时,父亲还会塞给我几分钱,让我中午到菜园买根黄瓜。为了给我凑学费,父亲卖掉了自己的棉袍,母亲则卖掉了被面……
由于过度劳累,父亲、母亲都过早地去世了,我对他们报答太少。每想到此,我便后悔不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我永远记着长辈的关爱,并经常讲给自己的子女听。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周围的人、回报社会。我也要劝告年轻人:孝亲论心不论迹,孝亲要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