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这几句古诗生动地描述了农村五月古老而原始的收麦情景。近日,独自徜徉在县城郊外的田野上,看着日渐发黄的麦穗,我的麦收记忆的闸门如潮水般打开。
我的家乡在豫南淮河岸畔,儿时的麦收特别忙,在懵懂的记忆中,布谷鸟叫得越欢的时候,就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麦熟一晌”这句古话一点儿不假,头一天还站得笔挺的麦子,第二天就勾起了头。当时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收割。
那时候过麦季,白天收割麦子,夜里磨镰刀,每到夜晚,家家都磨镰刀。午饭一般都是老人或孩子送到麦地里,以便挤时间加快收割进度。
麦子收割完,还要用架子车拉或用扁担挑到麦场垛好,趁好天抖落开,感觉晒到干焦时,套上一头老牛拉着一个大石磙,再在石磙架子后面绑上一块平平的石头,一遍遍地碾轧。
农民把收打的麦子做成白面馍时,第一个要敬的就是“老天爷”,他们说,只有天照应,他们才有好收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相继购买了手扶和四轮拖拉机,麦子收割完拉到麦场后,农民开着手扶或四轮带上碾轧器,比用一头老牛慢腾腾地拉着石磙快多了。再后来,有了一种用手扶带动的齿刀型收割机,用手扶带动着在麦田里收割,麦子齐刷刷地倒成一排,比人工用镰刀收割不知要快多少倍。但是收割后,还要运到麦场碾轧,纵然如此,还是较大地提高了收割进度。
如今的三夏麦收更是清闲惬意。一台大型收割机进田,农民抽着香烟、拿着蛇皮袋站在地头,把收割的粮食灌进蛇皮袋后再拉回家,三两天的时间一个麦季就过去了。
上了年岁的老人,经常慨叹,现在的人真是生福窝里了,过去少说也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麦季,而今一眨眼的工夫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