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磊
“二十八,把面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馍就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每到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发面蒸馍。
发面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到了腊月二十八晚上,奶奶搬出平日里很少使用的大瓦盆,倒入泡开的酵头和大半盆面粉,边兑热水边搅拌,和成一个大面团,然后用锅拍把瓦盆盖严实。天冷,奶奶就把瓦盆埋在灶台前的草堆里,再盖上爷爷的羊皮大袄。有灶堂里的余热烘烤着,第二天早晨,面就会开成满满的一大盆。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全家老小就起床忙活。父亲年轻力壮,负责揉面团。他把盆里的面挖到案板上,加入适量的碱面,反复地揉搓。我的家乡西平县是小麦主产区,长成的麦子品质优良。磨成面粉后,无论是擀面条、包饺子,还是蒸馒头,都很筋道。
面揉好后,要放在案板上醒半个小时,这样蒸出来的馍会更新鲜松软。半个小时之后,奶奶和母亲开始下手,把大面团揪成小面块儿,做各种各样的馍。通常第一锅是馒头,寓意为人方方正正;第二锅是包子,寓意生活油光喷香;第三锅是红薯包,寓意生活甜美红火。重头戏是第四锅,蒸寓意花好月圆的枣花馍。枣花馍要求既好吃又好看,这个活儿就由以巧手闻名的奶奶完成。她先把面块儿搓成长条,对折两次,然后用筷子夹住用力挤压,使它形成一个花盘,在花盘的中心和花朵上插上红枣,一个漂亮的枣花馍便做成了。她还会把面块儿捏成公鸡、小狗、小猪、小鱼的模样,插上红枣,描出眼睛,这样的枣花馍简直就像是玩具。馍还未放到锅里蒸,我们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争抢,哪里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祈求一个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爷爷负责烧火,把馍放入锅里后,他先架起劈柴大火烧,让蒸汽快速地把馍顶起,避免外形塌陷,再慢慢减弱火候,让馍慢慢变熟、变筋道。
半个小时后,馍可以出锅了。奶奶总是先拿出两个馍放在盘子里,摆在供桌上,点上一炷香,虔诚地拜一拜老天爷,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一家人平安。还没有等奶奶拜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枣花馍,闻一闻馍香,咬一口嚼一嚼,品一品,当那带着麦子和红枣味道的甜香溢满口腔时,觉得过年真幸福!
现在,乡亲们仍然会在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馍。虽然物资发达了,蒸的馍没有以前多了,但花样更丰富,更讲究了。这就是我的乡亲们,无论社会怎么变化,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和传统他们一直都在坚守传承。每到过年时,我也总会回到老家,为的就是吃一个香香甜甜的枣花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