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立
在童年的记忆里,过春节时挑的灯笼都是自己编的。
那时家境不好,一家有十多口人。市场上最便宜的“牦牛蛋”灯笼5分钱一个,在我眼里已是价值不菲了。我不想向父母伸手,只有自己编。
编灯笼先要制作灯架的骨条,俗称破篾子。材料多用高粱秆(俗称秫秆),要根据灯笼的大小,把高粱秆截成等长的高度,放进池塘里浸泡几天,捞上来,剥去叶子,用篦刀分成两瓣,平放地上用石磙碾压,再劈瓣刮瓤,留其骨皮备用。
劈瓣刮瓤可是个技术活,讲究宽窄一致,薄厚均匀。劈瓣刮瓤是二叔教我的。他是编筐握篓的能手,看他破篾子是一种享受。只见他坐在板凳上,先用一只两头系上麻绳的旧布鞋底翻过来放在膝盖上,用脚蹬着,以防刀子割破裤子,然后一手握篾刀竖在腿边,一手把碾好的秫秆送过去,秫秆就一分为二了。再把篾刀平放在上面,一手把篾子从篾刀下轻轻抽过,内瓤就被刮去了。篾刀在他手中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乖得很。篾子在他手中更像演奏家的琴弦,轻快地舒展着柔软的身姿。转眼之间,一大把篾子就刮好了,规规矩矩地排列在一旁。
编灯笼是三叔教我的。起头用8根篾子别成一个圆口,这是小孩子挑的灯笼。要编大灯笼,可以用12、16或者更多根。小灯笼一般用两道箍,大灯笼也可以用三四道箍。最后是收尾,把骨条握成开头的圆口状,整个灯笼骨架就算完成了。
糊灯笼简单,不用教,一看就会,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最后,用毛刷子蘸着温油把灯笼纸刷一遍,刷过的灯笼才油光发亮,显得特别漂亮,点起来也更亮堂。
做完这一切,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编好的灯笼被叔叔拿到街上卖,赚些零钱补贴家用,而我留一两个自己用。
编灯笼还让我懂得,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感悟其中的奥秘,欣赏到其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