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私营餐饮业兴起,那时称经营者叫个体户。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大部分是临街搭棚,前厨后客,主营凉菜、炒菜、面食。面食中有番茄鸡蛋面、肉丝面、刀削面、烩面。但真正做得好吃的为数不多。市区富强路南段路西,当年有一家宛记砂锅面,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姣姣者。富强路与平等路交叉口那一片,老驻马店人习惯称作高橛子或三诊所。三诊所好理解,十字路口往西南方向有家医院,以前可能就叫什么医院第三诊疗所吧。高橛子可能与驻马店开埠时的地形有关。总之,一说这两个名字,那个时侯的人都知道。这里还是牛羊肉的集散地、消费地。
这家砂锅面的店主叫宛九鼎,之所以几十年了我还记得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书法家,也是画家。店里墙上挂有他的字画,落款就是这个名字,我理所当然地就认为他就是店主。后来想想,也许不对,那一带姓宛的多了,写几幅字,画几张画挂那就是店主了吗?当然还有个原因是,这店面收拾得干净,装饰得洋气,菜品选择得讲究。心想,不是艺术家,弄不出这品位。他这书法也特别,净是“喝酒不醉为最高”“品酒为上、微醺最佳”“小酌怡情、酗酒伤身”之类的劝世良言,字写得挥洒自由,正是我喜欢的那种。
饭店进门是南北长的饭厅,摆有五六张长方形的钢木折叠桌,靠门口是带有玻璃和塑料纱网的食品柜和吧台。吧台那时叫服务台,是点菜结账的地方,往西是一排几间雅座。雅座我从来没有进去过,点菜消费不起。我和家人或朋友去吃,都是在外厅里点些酱牛肉、囟豆腐干、水煮或油炸花生米、时令腌制小菜,根据人数多少增减。其他的不说,单说这牛肉酱得有方寸,切块有半斤左右,苹果大小,外呈黑紫色,切开是淡黄色。要哪块称了之后,现场切成片,在盘里码好,拍碎几个蒜瓣撒上,浇一圈香油和陈醋,那味道真叫沁人心脾,端着盘子走向座位的途中就想用嘴衔一片。
砂锅面,是把小砂锅直接放到火炉上烧,待汤汁滚开后,把面下到锅里煮熟,再放上青菜、佐料等,最后再加一勺肉。等做好后,服务员用一个专用的铁夹子端着砂锅送到食客面前。这砂锅面根据客人要求,可下烩面、精细面条、方便面,汤是牛骨汤。过十天半月骑着自行车去吃一次,有时高兴了再喝瓶冰镇啤酒,幸福感得持续一阵子。
几十年来,改革发展大潮汹涌澎湃,吃食丰富,搁到如今,宛记砂锅面在沿街这一带各式饭店的争奇斗艳之中,不会显得特别。但是,在那个刚解决温饱的年代里,半斤酱牛肉、一碗砂锅面、一瓶冰镇啤酒就领先于时代,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比起吃请或请吃那些客套累人的情形来,单纯自然而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