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6月06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 进 深 处

——王中明小说《梅痕》赏析

发布时间:2014-06-06 08:12:14  

□ 叶

《梅痕》是王中明先生的长篇新作。作品以主人公石一帆读书、就业、交友、恋爱、婚姻等成长故事为主线,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生活,塑造了一群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梅痕》展开故事的切入点虽然是主人公的心理病态,故事的主体却是社会主流的健康态。中先生以文学真实反映当代人间烟火,作品很接地气。《梅痕》或将成为后人认识今日中国青年面貌的文学标本。

也许是亲近写作的缘故,我读书尤其是读小说一类书比较着重研读其创作的成功所在。我以为,像我这类钟情于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得以参悟研讨他人写作成果的甘苦由来,是对自己写作水准的提高,有益于规范和指导自身的创作实践。即使他人作品瑕瑜互见,通过研读中能够感悟其瑕疵由来所在,也益于提升和匡正自己的写作理念。当然,我不否认其中包含我的实用主义的读书观。

我读《梅痕》,一为其人物故事所吸引,二为其成熟、成功的写作技巧而感佩。人都说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可是能把爱情故事写成不朽作品的作家屈指可数。人都说人性是文学创作的中心,可是能以人性题材炮制出拯救人类灵魂良药的作家也如凤毛麟角。

《梅痕》的作品地位虽然不能与大师作品等量齐观,但其文学水准确实不容低估,她的以细见深、平中见奇的文学质量足以令我们抚案长思。

《梅痕》成功之处,一是有个性,二是掌控好,三是平中出新。试析如下:

一、《梅痕》的个性

《梅痕》的中心事件是石一帆和蓝灵的离婚。离婚至于现代人早已庸常得脱衣穿鞋一样。笑话说,现在熟人相见问候已经从祖辈流传的“吃了吗”改为“离了吗”,离婚是平常事,不离婚才是怪事。

然而,中先生却赋予此不平常的色彩。事件起因于主角石一帆喜爱偷窃女孩内衣的“恋物癖”被爱人蓝灵发现,蓝灵因爱生恨而提出离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个材料如果让一般写手处理,接下来的情节一定是离婚过程的平铺直叙,中先生却颠覆了顺理成章的寻常态——先设计出蓝灵对爱人理解、谅解的情节,让人对蓝灵形象的第一认识是善良宽容的、可亲可敬的,而后突然插入蓝灵的曾经追求者挑唆使坏的情节致使蓝灵从原谅石一帆转为怨恨石一帆,直至发展到理智不再、恶毒报复的地步,最终展现的蓝灵是一个心胸狭隘、机谋险恶,“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那样一个让人为之惋惜为之痛惜的负面形象。这种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极大增加了作品可读性。

如果仅止于此,中明的创作功力仍属一般。中明写作功力的深湛之处表现在其作品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不确定性等。

蓝灵的狭隘缘于他人挑唆,而挑唆者却良心发现,甘愿负罪担责,本来善良的蓝灵应当在事实面前番然回头,偏偏因之变成魔鬼,不但要离婚而且欲谋夺石一帆财产置亲密爱人于绝境。

最为难得的是,围绕中心故事夹叙出蓝灵与挑唆者的感情纠葛,蓝灵与帮助她促成离婚者的感情纠葛,石一帆与初恋情人的离别、重逢,石一帆与挑唆者的复杂交集、与蓝灵昔日同事同学等复杂交集和穿插其中的市井故事、官场故事、文化故事等无不展示着生活的丰富与复杂。为作品接近地气提供了丰厚铺垫。

石一帆的三次不同背景下的救美情节,表现了他虽有病态心理更有宝贵的健康本质,蓝灵的蜕变过程展示的则是一个外表健康内心并非健康出人意表的个案通例。

毫无疑问,作者对二人各自矛盾情状的描写与准确把握为提升作品思想内涵增色不少。

《梅痕》的个性是她与古今中外其他爱情小说故事的差异性、陌生化。中先生把握住这一点展开个性写作是他创作成功的关键。

《梅痕》从常态中发掘非常态、从病态中发掘健康态、从健康态中发掘病态的写作探索,营造了较为浓郁的陌生化阅读效果。又以《梅痕》与同类作品的差异赋予自身以新颖特质。这里的“陌生”与“新颖”不是近义词,是形成作品文学个性的一体两面。没有新颖性,作品就不能吸引读者目光;没有陌生化,作品就不能留住读者目光。新颖性和陌生化并存就是小说《梅痕》的个性所在,自然也是作者的写作个性所在,没有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个性无由产生。

二、《梅痕》的行文

怎样把平常世相、平凡人性、平静生活写得不平常、不平凡、不平静?选材重要,结构故事更重要。很多初入文场的作者,由于实践历练不足的原因,或者阅读积累、生活积累以及内省观照的不足,习惯于线性结构,满足于说清楚而不是说得生动抓人。同样的题材,生手和熟手的差别可以从他叙述手法的选择上立判高下。《梅痕》的叙述之妙在于善于造势。

作品从石一帆对蓝灵突然提出离婚焦虑不堪而疑心生暗鬼着墨,却避开一般读者阅读习惯首先跳过解谜情节而宕开一笔,由近及远地展开离婚事件广阔背景的细腻叙述,逐步状写其发生、发展及其结局的系统描写。好比小儿搭积木一样,垒砌堆积出高度紧绷的氛围而后徐徐解索,如此左冲右突,纵横捭阖,直至道出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所以,我说《梅痕》的收放自如松紧有度的叙事结构,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作者掌控文章布局与节奏的真功夫。

三、《梅痕》平中出新的特色由来

关于《梅痕》选材的平常角度,前文已经触及。这里要说明的是怎样借平常题材写出不平常作品的问题。

多数新手不理解习见凡俗事物各有个性的至理,为了追求创作出新片面搜求另类题材,结果往往是剑走偏锋、事与愿违。我以为,成功作家必须具备作家眼光、作家敏感、作家担当三方面素养才有可能上升到平中见奇、平中出新的境地。

小说的功能,无非传意、传情、传趣。而其所传的“意”“情”“趣”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才能站住脚。作品喻体既要入情入理又要出乎情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才有文学美感才能产生文学力量。否则就单薄平庸,似曾相识。文学不能照搬生活,也不能刻意杜撰。前者属于无效劳动,后者属于虚假矫情。

作家要实现创作预期应该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写人人见之而不见者。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写出自己不同俗见的事物特点即为成功。

二是写人人欲言而未言者。把别人对一事物说不出、说不好或者不敢说的意思结构成小说即为成功。此处所谓他人“不敢说”的内容,当然不包括那些反动、下流、没有正能量内涵的东西。

三是写人人熟知而未能心会者。把那些人人熟知却了无心得而我独有心得的事物写出来,一定会有掌声。

一句话,走进深处——走进生活深处、人性深处、思想深处寻求写作的空间,写作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我读《梅痕》最主要的心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