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9年02月02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在乡村的土灶台

发布时间:2019-02-02 08:06:59  

□赵大磊

在乡村,年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算结束。在四十多天的新年里,舌尖上的记忆、家庭的欢乐,哪一样不与土灶有着绵绵不断的联系?

记忆里的乡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土灶。四四方方的灶台,外表用黄泥抹得平整光滑,灶膛被几根平铺的细铁棍分成两部分,下面是灶炉,盛着带有土香的草灰,上面是一口大铁锅,散发着暗淡的油光。灶台侧面有一截竹筒与风箱相连,后方通向耸立在外墙上的烟囱,前面堆积着温软的麦草。

孩提时代,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村里谁家娶媳妇。婚礼前一天,主家先在大门口垒一个大土灶,然后满面笑容地请来厨师杀猪宰鸡。那时候的婚礼大多在农闲的腊月举办,全村人在寒冷的冬日里,划着拳,喝着酒,吃着肉,婚礼的喜庆和过年的欢乐连在一起,常常让人醉得倒地不起。吃了这家喝那家,往往吃过酒席不久,家家户户就开始清扫灶台了,捅捅烟囱,掏掏灶膛,擦擦灶台,以洁净的环境和崭新的心情,从从容容地迎接年的到来。

祭灶是乡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仪式。腊月二十三晚上,人们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神像贴在墙上,桌上摆放果碟,敬三炷香,燃一沓黄表纸,跪下来恭恭敬敬地三叩首,然后献上灶糖。

祭过灶神之后,灶房里便忙碌起来,男人们劈柴,女人们拾掇各种食物。一家人每天起早贪黑,在凌乱的雪花中穿来走去,用一颗慧心和一双巧手,不停地在灶台上变幻着魔术:先磨一桌白嫩的豆腐,再煮一锅肥肉,然后倒一锅新榨的菜籽油,炸上满满一筐油馍、蚕豆、芝麻片、豆腐卷、南瓜糕……

到了二十八晚上,女人们早早地和一大盆白面,然后把盆埋在灶台前的麦草堆里,再盖上一双厚厚的被子。第二天黎明时分,全家人便起床蒸年馍,第一锅馒头,第二锅油卷,第三锅大肉包,第四锅红薯包,第五锅枣花馍……又白又胖的馒头带着热腾腾的香气,堆满了案板,堆满了馍筐。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闹着,开心的笑声在灶房袅袅盘旋的烟气里流淌。

如今过年,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年味淡了,找不到儿时的记忆了。他们都是已经扎根在城市的乡村人,他们远离乡村已经很久了。他们用一天时间到达城市,却用一辈子的光阴走出乡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