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健
进入腊月,年味似发酵的老酒,愈来愈浓烈。乡村就随着年的脚步变得热闹起来。乡亲们忙着清理房间,打扫卫生。而杀年猪则是乡村最生动的风景,也是父老乡亲为年而做的一件最庄重的仪式。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农村还是一个落后的代名词,人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喂养一头猪,每天用刷锅水加上些许的米糠、麸皮饲养。小户人家喂养一年,一头猪也只能长到100多公斤,大户人家的猪食相对充裕,一头猪长到150多公斤。
进入腊月,在一家人商定宰杀日之前的一段时间,他们会把打年米、磨年面的米糠、麸皮,掺杂着一些碎米、小红薯根,架上木柴火煮熟,用来改善猪的伙食,一连几天,直到宰杀的头一天,顿顿如此,这叫催肥。
定于何时宰杀,需提前与“屠夫班子”里的人说一声,杀猪那天,手头拮据的人家大多只留下猪头四蹄及少量下肉(难卖部位的肉),其他均换成钱;家庭相对殷实的则会多留些肉,平时馋了打牙祭。穷是那个时候的鲜明特色,庄户人家因为平常的日子里少有油水,所以买肉最喜欢挑脂肪较厚的肥肉,在热锅里炼出的油用于日常做菜。猪杀了,肉卖了,办年货就有了希望,因此当时有“杀上一头猪,年货全办完”之说。
杀猪的那天中午或是第二天中午,杀猪的主家会切上一些肉、猪血,再买回一些豆腐之类的煮上一锅,农家称作“大杂烩”,也叫“杀猪菜”,以改善生活,这是对一家人一年来的犒赏。不过,在没开锅用餐之前,必须得给左邻右舍送上一碗,这叫分享,也是乡邻亲情。
田地包产到户之后,庄户人家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温饱步入小康,“养猪为过年”已成为历史。人们的生活不知何时已从过去追求大鱼大肉,转向了绿色清淡。而今,腊月的杀猪声在老家乡村已是鲜少耳闻,但我依然忘不了儿时杀年猪的情景,忘不了父老乡亲的浓浓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