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1月10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吆喝声

发布时间:2016-11-10 07:45:07  

乡村吆喝声

 

□陈宏宾

 

“谁卖破烂!谁卖破烂!”一阵吆喝声把我从午休中惊醒,原来是楼后的一个收破烂的老大爷,蹬着三轮车,边走边吆喝。听着这熟悉的吆喝声,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童年时代。

小时候的乡村,走村串户做买卖的非常多,常听到不同的吆喝声。

“拿破布、麻绳头换糖豆!”

“谁买菜?”

“钉缸钉盆来!”

“谁卖鸡蛋!”

乡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可真热闹。缭绕着炊烟的乡村还是一片静谧,突然间一声高亢的吆喝,引得乡村的狗都叫起来。随后,吆喝声在村庄里清脆地传开,此起彼伏,或婉转、或悠长、或深沉,不绝于耳,构成一曲美妙动人的晨曲。

当然,那年头,我们这些小孩最喜欢听到的还是换糖客的吆喝声。换糖客用小铁锤敲着一个铜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声音就像一曲美妙的音乐,牵动着我们的心。换糖客还会大声吆喝:“换糖豆—— 拿破布、麻绳头换糖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个个闻声而动,赶紧回家翻箱倒柜,寻找一些破铜烂铁啊,过年啃过的骨头啦,麻绳头、破布片啦,剪过的头发啦,牙膏皮啦……然后,兴高采烈地向换糖客的小摊前跑去。拿着换到手的糖豆,左看右看,就是不舍得吃,实在是馋了,剥开糖纸用舌头舔一舔,赶紧还包上。这时没有换到糖果的小朋友就会跟在身后,两眼睁得大大的,我几乎能看到他们的口水流了出来。因为东西少,自己也不舍得吃,自然不会让给他们吃,只能任凭他们急着。

除了换糖豆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戗剪子磨菜刀的吆喝声。还没有见到他们的面,就先听到:“戗剪子来,磨菜刀……”那声音圆润悠长,犹如一位歌唱家在动情地演唱。这时,我们小孩子就会跑上去看热闹。

只见磨刀人肩上扛一根长条凳,前面放一个袋子,大概是放自己的工具用的。后面会绑上一根条石,这是专门用来磨刀的。那时农村的刀都是铁刀,很少有现在的不锈钢刀,菜刀在厨房里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不锋利,还会生锈,就得拿出来戗一下,再磨一磨,剪刀也是如此。磨刀人招揽生意的主要方法就是吆喝,村里人一听到这个熟悉的吆喝声,就会从自己家里拿出剪刀、菜刀,聚集到村头,让戗剪磨刀人给戗磨锋利。等村东一片的生意做完了,戗剪磨刀人又扛起自己的工具在村里吆喝起来:“戗剪子来,磨菜刀……戗剪子来,磨菜刀……”我们小孩子则好奇地跟在他身后,时不时也会来上一句: “戗剪子来,磨菜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伴随着吆喝声,回荡在乡村上空。

乡村吆喝声大抵上与农村生活息息相连,不外乎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走村串户的工匠及修理服务的手工匠人。如剃头匠、磨刀匠、补锅匠、锔缸锯碗匠、锻磨匠、修秤匠。那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经济条件有限,生活用品坏了,就靠这些工匠们修修补补,还可照样使用。第二类是走村串户卖吃食的。有卖烧饼的、卖馒头的、卖菜的、换油的、卖豆腐的、卖酱菜的、卖糖葫芦的,这类人的吆喝声各有千秋,听起来也十分悦耳动听。

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买豆腐的吆喝声。在我们村,买豆腐的老杨都是一早就出来的,顶着晨雾走村串街。担子两头是两个箩筐,担子头上挂着一杆秤,晃晃悠悠的,边走边吆喝“豆腐嘞——刚出来的豆腐!”那时的豆腐都是用石磨磨,用白土布滤浆,用柴火熬,再用卤水点,非常细腻鲜嫩。黄豆也是新鲜的,所以豆腐块上泛着浅浅的豆黄色,老远就能闻到豆腐的香味。卖豆腐的老杨为了获得好名声,滤布过得细,豆腐压得瓷实。这种豆腐买回去或拌或炒,都好吃。母亲经常让我拿些大豆去换豆腐,端着还热气腾腾的豆腐,闻着那个香味,真嘴馋,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就会边走边啃,回到家少不了挨一顿数落。

第三类是卖日常用品和节庆用品的。这类主要是担货郎,他们挑着担子,手里拿个拨浪鼓,他们吆喝的方式是摇拨浪鼓。 拨浪鼓是一根木柱上串着一面小鼓,鼓两边用细绳拴着两个小木球。货郎摇动木柱,小木球甩起来,敲响鼓,发出一种有节奏而又急促脆生的“咚当咚当”的声响。这种响声代替吆喝声,一听到“咚当咚当”声,农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就会赶紧出来。担货郎的挑子虽然小,但东西齐全,里面分层放着绣花针、绣花线及纸花样子、缝衣针、顶针、剪刀、红头绳、簪子、纂网、发髻绒花、丝带、香粉、雪花膏,还有木梳、篦子、胰子、小玻璃镜等日用小商品。

时过境迁,如今乡村的很多吆喝声都渐行渐远,有的已经消失在记忆深处,我只能从记忆的碎片中找寻,找寻这些乡村变迁的见证。

吆喝声——昔日的乡村元素,让我久久难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