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非
儿时的记忆中,唱大戏是件十分热闹、十分体面的事。逢上有喜事、生意开业,讲究的家庭便会请来戏班子唱几天戏,和全村人一起分享,这也常会引得临村的戏迷们光顾。大人们热衷于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地道唱腔,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吸引力可不全在此,因为但凡唱戏,全村人几乎都在一起,走村串户的摊贩也会赶来。香气扑鼻的小吃、吸引人的玩意儿,成为我和玩伴们的最爱。
听戏是很多农村老人的最爱。爷爷是个戏迷,寒暑假时,他便会带着我串场听戏。农村请的,大多不是正规剧团,群众都称之为戏班子,演员也都是农民,农忙干活、农闲唱戏,哪里请就到哪里,长年行走在乡镇村间。戏班子一般人不多,十几个人就可以搭台唱戏,二三十人也成。经费就来自每场价格不高的佣金,少的几百元钱,高的也就一两千块钱,除却日常花费所剩不多。演员们每天的工资也不一样,主演最高,其他演员少一些。虽说待遇不高,但只要有戏,大伙还是一经召唤便会聚拢在一起排戏、唱戏,乐此不疲。演出时也是“土味”十足,可是非常受农民欢迎。
戏台大多搭在村里村外的高地上,四周要宽阔些,方便看客们听戏。经过锣鼓咚咚的一番敲打作为前奏,艺人们便咿咿呀呀地唱起来。演出的大多是些老剧目,如《封神榜》《狄公案》《四郎探母》等。我最喜欢的是《包公案》和一些带有武戏的曲目。每次看戏,我都会在爷爷身边陪着看完,成为观众中为数不多的年轻看客。有时实在无聊,我便会绕到后台偷看。与前台热火朝天的演出相比,后台好像更加忙碌。由于人手有限,演员们常常要一人分饰几个角色,大家利用转场有限的时间更衣换装。皇帝老儿把流苏冠冕换下,忽而就变成了青衣青帽、垂眉顺眼的仆人;一会儿是小姐,下一刻又变成了丫鬟。戏班子携带的道具箱似乎把整个历史都装了进去,戏台角色的跌宕变化曾引起我无比的好奇和遐想。
平时戏班子到村里演出,大家都要带上被子、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我曾经去过一个戏班子唱戏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就是村里一间简陋的大屋,灯光昏暗、窗户漏风。当时是冬天,但这些台前演绎王侯将相的演员们却铺地为床、支锅搭灶,一锅面条、馒头就菜,就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由于演出排得很紧,午饭时大家大都没有时间卸妆,这样就会看到一个很好笑的场景:一个个头束发髻、穿着戏服,或面色惨白、或青面獠牙的艺人们端着碗筷蹲坐在墙边。大家就着简单的饭食有说有笑,丝毫看不到一丝悲观的情绪。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也没有影响大家演出的热情,只要一上台,艺人们就会瞬间融入角色,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又活灵活现地被展示出来,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戏曲渐渐有了一些喜爱,但记忆中唱大戏时的激动、热闹场景竟难再现,这是现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不过,请戏的传统还是延续了下来,戏的曲种也日渐丰富,豫剧、曲剧、越调、京剧应有尽有。一个个大好时光里,老人们又聚拢在一起,享受着他们心仪的戏曲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