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 捷
郑秀琴今年52岁。年轻时,她跟随同村的姐妹远赴新疆,在那里落地生根,几十年来仅回家乡3回。“她那时候去新疆,是负气走的。”郑秀琴的大嫂说。说起自己去新疆的原因,郑秀琴显得很平静。
郑秀琴出生在新蔡县练村镇魏庄村,上面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父亲是孤儿。郑秀琴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还不满20岁,有人到她家提亲,把她介绍给街上一个男人,木讷的父亲连人都没见就同意了。郑秀琴后来得知,那个人性格暴躁、游手好闲,她死活不同意这门婚事。
“父亲做事认死理,认为答应的事不能反悔,坚持让我嫁过去。”郑秀琴说,因为父亲性子很倔,母亲只能随声附和。
“当时,村里有几个人要去新疆,我就央求人家带我走。”郑秀琴说,当时,她很怨恨父亲,希望尽快离开。在姐姐的劝说下,父亲同意她去新疆。郑秀琴当初的想法是出去散散心,没想到这一去就与家人相隔千山万水。
郑秀琴不会写字,也不找人帮忙往家里捎信。两年后,有人给她介绍一个上海的知青。带她出去的老乡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她的父母。“有一天,父亲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难以想象,一个字不识、从未出过门、又不善与人沟通的父亲是怎么从家乡去的。”郑秀琴说,父亲看着苍老了很多,除了一件一件往外掏东西外,一句话也没说。其实,那时她很想陪父亲说说话,想让父亲多住几天,但为了赌气,她冷冷地带父亲见了男友。父亲对她的男友还算满意,给她掏了20元钱,就说自己要回去了。“父亲坐了几天几夜的车去新疆,我竟然没有好好跟他说一句话,没有给他一个好脸。”郑秀琴说,是同乡把父亲送上回家的火车。父亲走后,她失声痛哭。
后来,郑秀琴与上海知青结婚并生育一个男孩。孩子5岁时,她第一次回到家乡。父亲很高兴,又是买肉又是撒网捞鱼,但郑秀琴和父亲几乎是零交流。“我常常借口孩子小、坐车不方便、家里太冷、身体不好等,没有回来。”郑秀琴说,自己是个不孝的女儿。她小的时候,父亲对她非常好,经常在赶马车的时候抱着她,还让她骑到自己的脖子上。父亲的身世很可怜,一辈子吃了很多苦,后来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听说后没有回来看看,直到父亲去世她也因为要照顾生产后的儿媳妇而没有回来看他最后一眼,现在她很后悔。
“父亲去了,母亲今年96岁了。我不会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以后每年都会回来给父亲上坟,多陪陪母亲,把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加倍补偿给母亲。”郑秀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