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4月05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村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6-04-05 08:40:52  

 

□晚报记者   姚会峰   /

pengjm16041.jpg 

后姚村新盖的村委大院。

又是一年清明到,后世不忘祭先人。41日下午2时,我回西平县专探乡后姚庄老家。归心似箭,一路飞驰,1个多小时,我就来到村前的乡村公路上。

后姚村是一个拥有1400多口人的小村,三面被小洪河堤岸环抱。下车站在公路边,看到路南麦田里父亲的坟茔,我心里有一丝悸动。

父亲是一位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的人,从小没有得到过父爱(祖父从军一直未归),和祖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八九岁就开始为别人扛活。

据村里的老人讲,后姚庄做泥盆泥罐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所以,父亲和村里其他男人一样,一生与泥土为伴,种地、收粮、做泥活,烧成泥盆泥罐后用架子车拉出去销售。不过,父亲得肺癌与一生做泥盆泥罐有关系。因为做成、晒干的泥盆泥罐只有经过麦秸火的烧烤,才能变成成品销售,所以,高温加上烟熏火燎,对身体的危害可想而知。我们村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因为得肺病去世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在方圆几里都很有名。我们村户户男劳力做泥盆泥罐,女人无论老少聚在村里的树园里或空院里结网兜(这在西平是独树一帜的)。

虽然做泥盆泥罐没有让后姚村富起来,但全村人相处得很融洽,因为每烧一窑盆罐,需要很多人帮忙才能完成。所以,无论谁家烧窑,邻居都会自觉上前帮忙。农村实行责任田后,因为做泥盆泥罐不但劳累,而且收入低,村里的男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目前祖上传下来的做泥盆泥罐的技术几近失传。

后姚村虽然做泥盆泥罐的盛景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结网兜、织鱼网、做渔护这个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兴旺。

我在后姚村党支部书记姚立云和村委主任姚安国的带领下,参观了村里几个规模较大的渔护加工户。渔护加工户改变以往的家庭作坊模式,在村边的空地盖起了厂房,购买了机器,聘用农村留守妇女专业加工。这些加工户不仅四处跑订单,而且在网上签订单,足不出户就把生意做成了。

“去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村里筹措资金约40万元,新盖了村委大院和卫生所,目前尚未启用。”姚立云指着公路北边的一个红顶大院说,今年村里的重点工作是建设宜居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在村里老少爷儿们的努力下,后姚村在全乡的观摩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成为全乡的示范村。现在村里好多人买了车,村里的主干道和通往村外的路都已整修加宽,路两边都栽上了树,会车时不再担惊受怕了。村里现在随处堆放杂物的现象已经没有了,环境得到改观。

第二天上午,天阴沉沉的,而且刮起了风,我、哥哥和弟弟三人一同来到父亲的坟茔,烧些纸钱,放挂鞭炮以作祭奠。这是父亲2008年去世后,我们兄弟三人第一次聚在一起为父亲祭祀。我想,若父亲泉下有知,应该会得到些宽慰吧。看着村里一天天变得美丽、儿女们都幸福地生活,听到村里的欢声笑语,他老人家会安息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