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候中聆听花开的声音
——读《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有感
□刘静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作为妈妈,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千方百计地设计他们的人生之路。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有忙碌、辛苦、幸福,也有迷茫。我们希望有一束光来照亮我们和孩子前行的路。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韩国前总理张泽相的女儿张炳惠所著。文中没有惯有的理论性文章,而是通过分享自己在教育三个孩子过程中的点滴,让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文中言:“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这话着实有理。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一直深信:父母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的工作繁重而琐碎,在工作之余,也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更多的时候,我抽出时间陪女儿读书。在陪读的过程中,我对一些从前读过的书有了新的理解,也找到了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一颗种子已经在女儿心头悄然生根。所以从二年级接触看图写画开始,女儿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紧张,上手比较快,能够抓住重点,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张炳惠提出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我深以为然。孩子不是我们的翻版,不需要成为我们的复制品和“展示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一些家长的口号。各种特长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长蜂拥而至,孩子们苦不堪言。女儿从小就属于比较安静的孩子,一个纸箱、一本画册甚至一个塑料袋她都能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我也想过给她报班,但我更希望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四岁那年,女儿主动提出想学画画。我就答应了。学画期间,她从来没有因为天气原因旷过课,而且每天回来后都坚持把当天学过的画再画一遍。空闲的时候,她会再次翻看自己的画作,沉浸其中,然后根据现有的理解再画一遍。画画,需要心如止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教孩子学会安静,对她的一生是不无裨益的。在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只是一个辅助者,能做的就是鼓励和适当的帮助,不是包办,更不要拿着她的成绩到处炫耀。
本书中,张炳惠写到日本和美国对孩子的教育在经历了自由和创造力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后,回归到“坚持基础教育”。我觉得很好。基础是根本,只有基础打得牢固,无论是建造楼房还是殿堂,都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基础教育少不了背诵,这种方法有些古板和枯燥,但绝对行之有效。女儿背书的速度还是挺快的,不过忘得也快。躺在床上的时候、骑自行车时、放学的路上……我都会根据季节、心情、天气……让她背诵她学过的东西,在加深记忆的同时,拓展她的思维。
文中亦提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参与也是学习的另一种形式。参与家务劳动、参与购买、回到大自然中……
买蔬菜、食品时,我也带着她去,给她讲解蔬菜的生长和营养,让她自己去和营业员打交道,改掉她胆小的性格;周末或放假的时候,我带着她去爬山、摘草莓、摘葡萄……记忆犹新的是,摘草莓回来后,女儿写了一篇日记,有些句子让我自叹弗如。她写道:“它像一个圆锥体一样,长在碧绿的叶子下面,好像在跟我捉迷藏。身上有一些小点点,像小雨点,也像在打架时留下的伤疤。”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在不经意间总会带给我们震撼,而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和观察到的东西才更能让他们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开花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是花就总会开的。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守候着,给予他们足够的阳光、雨露、空气和水,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做法,跟上孩子的步伐。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