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2月26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阴书”与“浪漫季”

发布时间:2016-02-26 08:39:56  

 □刘军

近些年来,乡土散文写作在主题开掘上有了两个明显的转向,草木植物和乡土器物取代了田园牧歌成为新的写作方向,并以系列写作的形式呈现写作者的关怀热度。就乡土器物而言,以文字的方式返回现场,其实质为对往事的重温,以此舒展自我的怀旧情绪。而草木植物的主题开掘,则向着打捞剔透的童年经验而去,这种童年的经验带有更多的心灵化的色彩。

历经多年的打磨,任崇喜先生推出两本散文新著——《节气》与《花信》。对于其本人而言,经年深耕,终见一树繁花。两本书皆在20万字左右,由素以谨严著称的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161月推出。《节气》一书,对应了依然在农历和生产实践中奔跑着的二十四节气。《花信》一书,则勾描了与节令相呼应的二十四种花卉。篇目设置上,《节气》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分卷,而《花信》以节令的流转为分卷,始于小寒之腊梅,终于谷雨季节之楝花。

两本散文集子中,《花信》的主体为草木花卉,《节气》一书则触及诸多农作物的渊源、耕作史、分布情况等。凡此种种,在写作路数上可归之于草本植物为主题的写作范式。一方面兼容了基本的农学知识、饮食民俗、节日流变史、童年记忆、词源考据;另一方面,则从两千年来相对固定的农耕图景中发掘历代学者、文人的文字书写背后的情感流向和情感记忆,诗词曲赋或者杂学典章皆融汇其中,进而搭建起一条恢弘的情感河流、文化河流。这种全貌式的刻画凸显了写作主体开阔的视野以及扎实有序的文史知识系统。以《立秋》一章为例,开头以现实的写景入题,细腻描绘了立秋之后世间诸物在气息上的变化。接着回到古代典章之中,详解立秋日这一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礼仪规矩。然后,文章转入对秋天在农事生产中的功能和意义。最后,则以苏轼躬身亲为作为结语,提炼出经世致用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和境界。就文化传承而言,从早期的结绳记事到秦汉前后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确立,基于农业社会组织系统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千百年来弥漫于人们的生命意识之中。农业生产只是基础环节,故土守望、家园情结、寻根意识等,方为深层的文化密码所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背后,依然寄托着国人对天地四时的尊崇和敬畏。《花信》一书,在情感记忆的发掘上更为深透。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提法,诗歌和绘画作为古代文化人纯粹精神寄托的两种典范形式,对节令之花卉皆情有独钟。繁花渐欲迷人眼之中,流淌着的是人生艺术化这一独特的哲学观和生命观。

两本集子,各二十四篇文章,平均每篇8000字。长度当然不是衡量散文优劣的标准,而其中丰富的情感记忆和杂糅文史、民俗、诗画的巨大容量,无疑充实了散文的气象。

《节气》的副标题为《光阴书》,《花信》的副标题为《浪漫季》。对于我个人而言,尤喜光阴书三字。因为不可把光阴错当流年,流年似水,收拢伤怀之声,而光阴寸寸,它是所有人的日子,收容了所有人的心跳之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