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双庆
月是诗的主题,而诗又丰富了月的形式。自古以来,诗和月都有着理不清的微妙关系,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中明月是文人骚客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缩影、一份寄托。似乎,有了月,他们便不再寂寞了。有了月,他们的情感便如这脱缰的野马一般,一发不可收拾。而这月或喜或忧,或思或悲,在诗的诉说里,便如那优美的歌曲,让人久久回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李白的笔下,这美丽的月光不再单单是一处简单的景物而已,而是充满了思念的味道,月光下那份思乡之情全部弥漫开来。试想,在这洒满月光的小屋,独自一人凝视着床前月光投下的影子,再抬头看看明月那皎洁的样子,若梦若幻,怎能不想起在远方还有一份遥远的期待?也许,这是诗人心中最为惆怅的时刻了。这样的月光凭添了几分忧思,让人再也难以平静下来。
李白是天生的乐天派,自由散漫的,甚至是放荡无羁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寂寞和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凄凉的一幅画面,即便邀来明月又能如何呢?加上自己的影子才不过三个而已。这种失魂落魄的光景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体现得更为贴切,明月只不过更加衬托出他的孤独罢了!
如果说李白诗中的明月充满了思念和凄苦的味道,那么,王维笔下的月光便显得轻松而活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风情画呈现于读者眼前,一曲美妙动听的调子在人们心中绵绵不绝地流淌出来。而月光是这里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它把安静的夜、静立无情的事物都带动起来,活跃在每个人的心上。
月,有时也是寂寞的化身,“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的亭楼。李清照的笔下,这月是寂寞的,是凄凉的。为什么呢?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出无边的闲愁,寂寞之情便自然释放出来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月承载了太多的哀思,虽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但在凄楚与炎凉中造就了沁人心脾的美感。而这种情感又是让人无法驾驭的,作者李煜自然流露出的没有丝毫掩饰的怀念与留恋注定使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年轻的岁月。他的人生是传奇,也是悲剧。
在世人眼中,无论这月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它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烟消云散,可留给后人的永远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诗与明月仍然延续着它们的生命,但生活很难再造就出这样的一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