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文锦
读书要有方法,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读书就读书呗,为什么还要有方法?这个当然得有。读书可以,但是不能死读书,要有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好的方法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明确提出了“以读为本”的要求,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要想在班级中营造书声朗朗的氛围,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感悟,这个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是不能以同样的尺度来衡量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在朗读而忽略了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就很难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最主要的还是,高年级的课文内容多,生字词与偏僻词语比较多,这个时候,培养他们速度、默读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对于有些文本来说,它们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朗读,就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领会。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小觑,应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在学习指导中,我们给学生设计的都有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说:自由朗读课文,逐字逐句地读重点段落,默读课文的其他部分等。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作者对诗句朗读的指导,感到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他说:“第一次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次读,根据注释,推敲诗句的意思,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样读,目的很明确。我认为不但适合诗句朗读的指导,而且适合文言文朗读的指导。因为学生只有在读通诗句、对诗句的大意有了概括后,才能够深入诗境,领悟诗情。
另外,还应注重在语言上的启发诱导。
《论语》中曾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读书的层次和教师的指导是紧密结合的。于永正老师在教《翠鸟》这篇文章时,设计翠鸟捉鱼这一环节中,他的指导语是:“不错,轻多了。”“更轻了。”“还有更轻一点的吗?”“真轻啊,你为什么把这个‘轻轻’读得那么轻啊?”这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从本质上指导朗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看你是否有巧妙的方法得到它的精华。不断探索,巧于研究,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感动,在读书中得到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