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友 (西平县)
上世纪80年代前农村还未实行包产到户时,农村普遍缺吃少穿,就连烧火做饭用的柴火也不够用,村庄里的孩子们都养成了捡柴火的习惯。当时秸秆是主要的柴火,生产队按工分分配,劳动力多工分多就多分。我家兄弟姊妹多,父亲在公社机械厂打铁,只有母亲一人挣工分,家中分的粮、柴自然要比其他人家少很多。虽然我和弟弟妹妹们放学或放假,都会主动去地里、树林里拾柴火,但家中的柴火往往还是不够用。
在农村没粮吃可以借,没柴烧借柴就说不过去了。记得那年我15岁生日还未到,一个星期天,家中的柴火又快用完了。母亲为了挣工分得上班,父亲星期天也要上班,母亲就给了我5元钱,让我去父亲所在的机械厂买煤。我一大早就带上母亲烙的馍,拉着借来的架子车出发了。
到达目的地后,机械厂的工人师傅看我年纪小,又考虑到厂离我家有12里的路,就劝父亲说:“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拉重车,先买400斤,让他拉回家试试。”我逞强说,500斤我也能拉回家。父亲叹了声气,转身到街上买了一个白馍,给了我,说:“先拉400斤吧!记住遇到上坡要斜着走,请大人帮忙推。”
拉着装上煤的架子车,我很吃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从家出来我共遇到了4个长陡坡,两个是木桥和石桥,两个是爬河堤。来的时候是空车,很轻松,返回时架子车上装的是400斤的煤啊,到了爬长陡坡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在架子车后推我一把,说不定会爬到半坡就连车带人摔到沟里去。想到这里,我就暗暗告诫自己:但愿上坡遇见人。后来,上坡时很幸运,总有人主动帮我推车。
之后,我又多次到公社机械厂拉煤,每次回家我都在心中默默企盼:但愿上坡时遇见人。事实正像我想的一样,不管我是否求了别人,我每次拉车上坡都会遇到主动上前帮我推车的行人。再后来,我慢慢长大,可外出拉煤的次数越来越少。等我高中毕业后,身高马大的我却再也没拉过一次架子车。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自己小小年纪,一人拉400斤煤走12里路回家,为弟弟妹妹做替父母分忧的榜样,就多少有点儿“小时候也是英雄好汉”的感觉。感谢那些在我拉车上坡走不动时“给力”的好心人,但愿他们生活中遇到“坎”或“坡”时,也会遇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