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华(遂平县)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不少人突然青睐粗布衣,这令我这个穿粗布衣长大的农家子弟着实慨叹。
对于像我这样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来讲,缺吃少穿,是贯穿孩童时代记忆的一条主线,而绝大部分人家都是在家织粗布衣,以抵御风寒。我清楚地记得,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穿衣问题,我家每年都要在自留地里种上一大片棉花。
到了深秋,棉花采摘到家,但要把棉花纺成织布的棉线却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环节。于是,母亲白天干完生产队的农活后,常常趁夜晚加班纺织棉线。
刀尺、暮砧是母亲当年做棉衣时使用的工具。棉线织成棉布后,还要经过漂白、捶打等环节,然后才能给一家老小量体、裁剪、缝纫。这其中的每一步都要靠母亲的双手来完成,速度非常慢,再加上那时我们家孩子多,所以,往往到北风起、寒霜降时,一家人的棉衣还没有完工。着急的母亲依旧没日没夜地赶活儿,有时还要请来邻居帮忙。结果,总会在每年的头一场雪花飘下来前,全家老小都能穿上柔软暖和的棉衣。看着大人孩子高兴的样子,疲惫不堪的母亲别提多高兴了。
我的母亲早已去世,如今,年事已高的父亲也难事稼穑。更令人伤感的是,由于棉花正一步步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乡村已难觅棉花的踪影了。怀念母亲,也怀念母亲做的粗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