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莉 文/图
本报讯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昨天上午,记者与盲人刘桂华一起体验盲道。在体验中,记者发现盲道存在设计不合理、破损严重等现象。
街头“受伤”盲道形同虚设,不仅让盲人没了“眼睛”,更让城市文明有了“盲点”。不少市民希望还盲人一个顺畅的行走环境。
盲道上多有“拦路虎”
昨天上午,记者在市解放大道、市文化路、市中华大道等处看到,这些人行道上都设有盲道,但盲道成了停车场,很多汽车就停在盲道上。
记者询问一名私家车主是否知道汽车挤占盲道会影响盲人的通行,这名车主说:“盲道?我还以为是按摩脚底的路呢。”
在市天中山大道与交通路交叉口附近的盲道上,一根线杆正好立在中间;在市解放大道中段,盲道上摆放着石块;在市文化路中段,盲道被商家占据;在市雪松大道与文明大道交叉口附近,盲道成了花坛;在市风光路中段,盲道的前方竟然是台阶……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路段的盲道都有被井盖、施工设施、停放的车辆、路障等突然“拦断”的现象,还有一些盲道形同虚设……
盲人不敢走盲道
当天上午,记者与刘桂华一起体验盲道时,不时被盲道上的“拦路虎”阻挡。没有办法,刘桂华只能绕道。
“我们盲人都有走盲道时撞到自行车、电线杆等障碍物的经历,我现在出门根本不敢走盲道。”盲人刘桂华说,他今年46岁,在一家按摩店工作。因为盲道上有线杆、自行车等,太危险,所以每次出行他宁愿绕道,或者走慢车道。“虽然慢车道上车辆多,但司机看到我们都会主动避让,比盲道还安全。”刘桂华说。
“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盲道。”在接受采访时,几名盲人对记者说。
盲道代表城市文明形象
“盲道是盲人的眼睛。”昨天,市民陈力对记者说,盲道是一个城市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像所有的无障碍设施一样,体现了一座城市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侵占盲道不应该,相关部门应该予以整治。
“盲道对盲人来说十分重要,盲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刘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