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驿城区)
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在已年近不惑、当了12年母亲的时候,仍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吃上年过花甲的母亲包的粽子,炸得金黄焦脆的菜角、糖糕。接过母亲每年都会送来的清香的艾蒿和给孩子买的香包,感觉幸福的同时,却忍不住心酸。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发现,一向如男子一样独立坚强的母亲已经是一副老太太的模样了。母亲从青年到中年唯一能显示点儿洋气味道的烫发早已变成了5元钱剪一次的短发,满头银丝夹杂着几缕黑发,衣服只求保暖,不在乎样式,曾经风风火火、力大如牛,什么事也难不倒的母亲开始有求于我们。母亲老了,背已微驼,脚步也不如以前轻快,可是,只要她能为孩子做的,她仍然不遗余力地付出。
小的时候,母亲还年轻,母亲的双手光滑而有力。临近端午节,母亲总会提前一天买来糯米,用清水泡一夜,泡得糯米白白胖胖的,像一粒粒珍珠。母亲灵巧的双手把粽叶折成三角,捞起几把糯米填上,再在顶端放一个晶莹剔透的蜜枣,用剩余的粽叶层层包裹,再用白线绳左缠右绕,一个绿叶与白绳相互映衬的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母亲包的粽子很有水平,紧实而不坚硬,软糯而不松散,蘸着白糖,香甜可口。舌尖上的满足真是一种幸福。
从上初中开始,我在县城上学,离家几十里地,端午节不在家时,母亲总把端午节挪到星期天过。上了高中,一个月才放一天假,母亲就包了粽子,炸了糖糕、菜角,煮了鸡蛋,坐一个小时的车,再走一个小时的路,给我送到学校,交待我和同学们一起吃,然后再走一个小时的路,坐一个小时的车回家。三年高中,年年如此。
上大学离家远了,听母亲说,她和父亲就没怎么好好包过粽子。幸福的是,上班成家后,与父母家仅有咫尺之遥,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长大的我们依然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而母亲依然会在每一年的端午节,让我们吃上她包的香甜可口的粽子。
现在孩子们已经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热爱国家的屈原,但他们还应该明白,端午节,还有一个母亲爱家、爱孩子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