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02月16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年三十

发布时间:2018-02-16 08:59:48  

 □ 朱晓吾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碌着贴春联、挂彩灯,吃饺子、放鞭炮,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活跃的气氛。

“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小时候,最盼大年三十。那个年代,因为农村的物资还比较匮乏,平时能喝上玉米粥、吃上窝窝头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开荤如同蜀犬吠日。于是,孩提时代天天盼望过年。过年可以吃得好,还可以穿上新衣服,跟着父母走亲戚挣个“压岁钱”,过年忙的是大人,对于小孩来讲只有享受了。

每到大年三十这一天,我就兴奋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懂事了,知道替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早晨到晚上,总是忙个不停。特别是早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吃上自来水,首先提水把水缸装得满满的,然后再将牛铺、鸡舍、猪羊圈打扫干净,把饲料准备充足。上午,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屋内擦得亮亮堂堂。接着,就是贴门对子,也叫贴春联或年画。古人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除夕那天贴春联。贴春联很有讲究,上联要贴在上方位,就是当你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联反之。也就是说,右手为上,左手为下。至于横批,按前人习俗,最好是从右往左书写,但现在一般从左往右书写,只要贴在门框上方,与上下联位置左右对比居中即可。除夕这天最重要的民俗内容是全家团聚,所以贴春联还有一种讲究,那就是从小听母亲说,在贴春联之前,全家人必须都在家里,如果把家人贴门外面不好。现在看来,那不过是一种旧传统思想观念。

在贴春联时,有的人家还喜欢贴“福”字,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一般家里的大门和室内的主要房门,都讲究贴正“福”,要端端正正地贴,才有“出门见福”“福入家门”的彩头。只有房中犄角旮旯和一些存放杂物的地方,贴个倒着的“福”字,寓意“福气到了”。

大年三十夜晚,也就是除夕之夜,家家门前高高挂起红灯笼。吃了除夕年夜饭后,还要守岁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百姓生活如此妙趣横生,尽都往好事上头靠。想到就去做,好日子总会到手的。

夜幕降临了,随着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拉开了序幕……

鞭炮声声新年到,家家户户齐欢笑。在这个欢乐的晚上,一家老小聚在一块,围住火盆,嗑着瓜子,吃着糕点,喝着小酒,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那时还没有电视,顶多听听收音机,不像现在可以看看春晚。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是那朴实有趣的新年习俗依然历历在目。记得以前,每到年三十的夜晚,母亲总是把热水烧好,让我们都洗洗脚,在过去平时的冬天很少洗脚的,母亲总是念叨说:“三十晚上洗洗脚,打的粮食没地搁。”然后,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围在火盆旁,一边烤着火,一边听着母亲的念叨,“熬年好,熬年好,一熬熬出个大花袄。”意思是说,熬到大年初一就可以穿上新衣服了。那时候,小孩子盼着穿新衣,熬劲特别大,熬到眼皮子直打架还不愿意睡。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愿望呀!

如今,大年三十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是不愁吃、不愁穿,鸡鸭鱼肉俱全。白天开着小车去游玩,夜晚开着空调看春晚,全家老小欢聚一堂,共畅新年新打算,有说有笑道不完。从早上到夜晚,尽管没有听到鞭炮声,但是实施烟花爆竹的“禁燃令”,杜绝了不少安全隐患,广大群众拍手称快。过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生态环保、宁静平安、幸福祥和。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年三十总体来说都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是亲情绵绵的节日,是全家团聚的节日,是憧憬未来的节日……

随着零点的钟声,新年才款款走来。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奔走相告,欢呼着、跳跃着,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先给族中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共同祝愿新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