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继曾
清明节临近,我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从工作岗位退了之后,夫妇二人便回老家侍奉老母,一方面因我忙于工作未能在父亲生前照顾好他而自责;另一方面由于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崇高而伟大,尽管母亲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她对家庭的付出和后代的恩情,我这个做儿子的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
母亲去年不幸辞世,享年97岁,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时期。母亲的幼年和青壮年时代,就是在这种苦难岁月中渡过的,可以说她吃尽了人间苦头。而苦难的人生同时也磨练了母亲的意志,造就了母亲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和不甘贫困、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她出嫁来到我家的时候,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命运把她安排到了这个最穷村子里的最穷人家,母亲就是凭借这种品格和精神,与我父亲一起扛起了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
我从儿时记事起就发现,在母亲心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在母亲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全家人当中,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她,每天睡得最晚的也是她。从地里干活回来,一家人谁都可以在树荫下凉快一会儿,只有她还要钻进厨房生火、做饭,等我们把饭吃完了,她还得洗洗涮涮。到了晚上,把一切收拾停当,她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休息,面缸里没面的时候她还得推磨磨面,当我们帮她推磨时,她总是心疼我们,常常找个理由把我们撵回屋里睡觉,自己一个人留在磨房,推推箩箩、箩箩推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才把那么多的粮食一遍又一遍地推完。遇到天阴下雨,不得歇息的庄稼人终于能够喘口气了,而我的母亲还得拿起剪刀、针线,为一家人裁裁剪剪、缝缝补补。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不能说她没有思想,在她的人生中随处可见觉悟之光。她不仅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崇尚清洁、喜欢干净,而且遇事明理、风格高尚,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整洁朴素的外表与其内心一样端正。在左邻右舍面前,母亲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对不住别人,真诚慈祥所至赢得了乡邻尊敬。在家里与公婆相处,她恪守孝道,尽力服侍;对后代子孙,她关爱仁慈,拼命呵护。作为她的儿子,我对这方面的事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困难时期,母亲曾经饿得身体浮肿,住进了大队医院,但她还把发给她的白面馍偷偷省下来,在我上学的路上等着我塞给我吃。那时的我少不更事、年幼无知,长大了才明白,母亲塞给我的哪是一个馍啊,那是她的命啊!
母亲虽不识字,但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她知道了读书识字的好处,懂得了文化知识的重要。她经常说:“啥都不胜有学问。”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我们附近村庄办了学校,母亲和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我送去上学。那时候,谁家有了学生,谁家就十分艰难。为了挣几块钱,母亲常常夜以继日,在豆瓣大的灯光下,一双小脚踩着织布机踏板,两只巧手来回穿梭,一个晚上就能织出两丈布来。在那个“工分工分,社员命根”的年代,母亲能把知识看得比工分更重要,让孩子留在学校继续上学,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后来,正因为我有了文化知识,党和政府才给我提供了一系列的工作机会,才使我有条件让子女也顺利上学就业。如今后代人都有了文化,都有了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都过上了城市生活,且孙子、孙女还进入首都安家立业。这些发展变化是怎么得来的?母亲逢人就说,是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她说得很对,但我心中明白,除社会原因之外,母亲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从穷乡僻壤的最穷户,到举家进京扎下根来,正是母亲与父亲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发生的飞跃和升华。因此,父亲就是奠基石,母亲就是助推器,正是母亲的艰苦支撑和奋力推举,才把我们送上了新台阶。“木本水源先德在,秋凉冬寒后春知”,作为后代子孙,我们将始终铭记她老人家的栽培之情和养育之恩。
母亲的一生饱经苦难、顽强拼博、贤明善良、通情达理、无私奉献。她一生虽平凡无奇,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在家庭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和起到的作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无论用多少语言都不能表达,作为她的儿子,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忘记。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永远值得我怀念的人。母亲啊,您安息吧!您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就是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将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