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12月2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学生义务修路40年

发布时间:2014-12-22 08:28:11  

通讯员 余国清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已悄悄地拉着手推车,急匆匆地上路了,就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义务修路40年。他就是正阳县雷寨乡杜楼村复员军人、共产党员杜学生。

今年78岁的杜学生,8岁时不幸成了孤儿,22岁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任某师独立6中队马车班班长。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杜学生两次荣立二等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杜学生复员回到家乡,任杜楼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营长。他常说:“咱是党的人,党交给咱的事咱要完成。”由于他劳动积极,工作踏实,关心群众,乐于助人,处处模范带头,1971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正阳县“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后,他省吃俭用,毫不吝啬把节省的3000元捐出来修乡村公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人共捐款10多万元修“村村通”公路。老龄人看到他生活非常朴素,当年穿着一双解放牌皮胶鞋,吃的也是自家种的青菜,从不舍得花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经常对女儿说:“俺是老军人,是党的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国家政府的清福,不要吃老本,要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点公益事儿,这样才能保持老党员、老军人的本色。”当县乡公路修到杜学生家门口,他和全村乡亲们欢庆不已。后来,杜学生看到路面坏了却没有人去养护,一位复员军人的责任心驱使他拿着铁锨上路了。从那时起,他一干就是40年。

杜学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路上忙碌着,从雷寨街到石刘村再到西严店街,共有10多公里的县乡柏油路上留下杜学生修路的足迹。2001年夏季,由于长期劳累,杜学生的臀部一下子起了8个大疮。为早日修好路上的大坑,一天早晨,他早早起床,拉着架子车、带上工具一瘸一拐地上路了,直到夜幕降临时才起身回家。一路上也许因为劳累,他身上的疮隐隐作痛,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在了路边,幸亏被好心人发现,才把他送回家。

2002年,石刘村易楼拐弯处的路面被来往的拉煤车轧坏了。杜学生带着工具前往修路,烧柴禾熬沥青铺路面,拉的柴禾很快烧完了,就到女婿家拉劈柴用。女婿想不通,两人便吵起架来,但杜学生最后还是拉走了女婿家的一车劈柴。为了修路,杜学生又把自家平时养鸡下蛋换钱积累下来的3000元钱都拿来购买石料、支付装车费。有人问他图个啥,他说:“啥也不图,就图个咱老百姓方便。路修好了,道路畅通了,老百姓出门就方便了,就会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

杜学生义务修路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2011年,县交通局奖励给杜学生1000元现金。出人意料的是,他随即用这1000元钱雇了3个装车人、找个四轮车、捡起了路边的碎石。他说,这些碎石以后还有用,浪费了太可惜。2012年夏季,为了尽快修好毁坏的柏油路,并不富裕的杜学生拿出800元钱买了一辆简易手推车、一把铁锨、一把锤子等修理工具,又四处捡来碎石、砖头、瓦块等原料。杜学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如今,他的事迹传遍了千家万户,无论司机、乡邻还是过路的群众,看到修路的杜学生无不竖起大拇指。

每当人们看到杜学生在烈日下或寒冬里坚持养护路面时,常有人对他说:“老杜啊,这么一大把年纪,也该在家歇歇了。”杜学生却说:“我忙惯了,也坐不住,小车不倒只管推。为乡亲们维修小康路也是我这一辈子最荣幸的事。虽说自己老了,身板还硬朗,活着也很快乐。”40年过去了,这位平凡人的事迹传遍雷寨乡的千家万户。

杜学生修路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一方土地上义务修路的人越来越多。杜楼村的基干民兵连也自愿成立了义务修路志愿者服务队,加入杜学生义务修路的行列。杜学生也被省、市、县评为“义务修路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复员退伍军人”、“老有所有先进工作者”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