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诗意表达
——评刘军甫组诗《记住乡愁》
王太广
自古以来,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园圃。这个生活园圃就是他们持续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李白有他的“绵州”、艾青有他的“金华”、余光中有他的“江南”、莫言有他的“高密”……这些生活园圃往往就是作者的故乡。还有更多的作家和诗人,虽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限定在自己的故乡,但他们作品里的许多故事和情感依然是以他们的故乡和故乡生活为蓝本的。
刘军甫,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汝南县和孝镇一个农民家庭。淳朴的乡风民俗影响了他、厚重的天中文化熏陶了他、艰苦的农村生活锻炼了他,使他从小就深深爱上了家乡这片土地、喜欢上了文学艺术创作。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他带来了命运转机。他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走进考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在大学里,他争分夺秒、发奋苦读。从那时起,他就喜欢诗歌,倾心于旧体诗词的研读。毕业时,作为第一批“定向培养生”被分配到家乡工作,开始了从政之路。30多年的从政生涯,他因工作繁忙,有心创作无时间,满腹诗兴且按捺。2012年的春天,他回到驻马店市工作,当选为市政协主席后,重新开启了创作新诗灵感的大门,找到了乡土诗歌创作的源泉。几年来,他怀着对故乡的感恩、眷恋,创作了大量描写乡景、乡情、乡风、乡土、乡物、乡事、乡趣、乡韵的诗篇,可谓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锦章佳句、信手拈来。
著名文学评论家季红真说过:“一个在乡土社会度过了少年时代的作家,是很难不以乡土社会作为审视世界的基本视角的。”刘军甫创作的诗歌正是如此。也许因为我们都是汝南人的缘故,有着共同的农村生活经历、有着一样深厚蕴藉的乡情、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所以,他创作的诗歌总是让我有一种亲切、熟悉、温暖和百读不厌的感觉。他的乡土诗歌,可谓精心创作、精巧构思、潜心用词、驰骋想象、词句凝重、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文笔洗练、朗朗上口,给人的感觉是既含蓄,又深刻;既大气淋漓、潇洒自如,又刻画细腻、真挚感人。他通过不断探索,开掘记忆深处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使文字更加凝练、语言更加流畅,自然而不做作、朴素而不浮华,字里行间充溢着“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情结。令人佩服的是,刘军甫那颗心没有因自己进了城而被物欲和嚣尘所遮掩,仍怀着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款款深情和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这不由得让人感觉到刘军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位颇具儒雅风度的诗人。读他的诗歌,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灵感与乡情碰撞的智慧火花,还看到了一朵朵张开的心灵花瓣;读他的诗歌,不仅感受到了一种旋律之美、韵致之美、激情之美、乡土之美,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就像在品尝家乡的天中老酒,口味绵醇,回味悠长。
发表于2014年8月19日《驻马店日报》副刊的刘军甫组诗《记住乡愁》计22首,从田野、村庄、水井、老屋等乡村景物入手,犹如拉开了一场回望故乡的大幕,让读者耳目一新:“家居平原田野广/沃土寸寸米粮仓/沟路垅埂织锦绣/草木稼禾皆文章”的《田野》,“桃树李树根连根/左邻右舍和睦亲/四方田野四季歌/一座村庄一家人”的《村庄》,“村头水井慧眼睁/日日夜夜望星空/可怜今生一腔泪/只向饮者诉衷情”的《水井》,“槐草为檐泥为墙/挡风遮雨多苍凉/心安陋室全家福/身居老屋寿命长”的《老屋》,“麦垛逶迤似长城/城内城外显威风/农夫布下天罗阵/收麦碾场正冲锋”的《麦垛》……这些昔日故乡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作者之所以把这些都描绘得如此形象逼真、自然生动,是因为故乡伴着他天真烂漫的童年。当年推铁环、捉迷藏、剜野菜、割草、拾粪、打水、扫地等充满快乐、苦难、困惑的童年往事使他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尤其是正在和渐渐消失的村庄图画,不停地浮现于作者的脑海,从而使他诗兴大发,优美的文字如神来之笔,朴实的话语像喷涌的甘泉。
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孩子的成长大都是从干农活开始的。刘军甫从小就历经磨难,、吃苦不断,不仅帮助大人干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和学习。诸如“剜野菜”、“捡麦茬”、“推磨”、“锄地”、“犁地”、“拉耙”、“摇耧”、“扬场”等农活,都是刘军甫从少年到成年的必修课。每年春夏,当禾苗出土后,野草也一起生长,锄地是一种繁重的劳动,也是庄稼人必干的农活,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庄稼苗就会被锄掉。正如他在《锄地》中所写的“锄头冲锋向土中/翻开黄泥寻梦境/松土灭草壮谷苗/倾心洒汗做园丁”。在农村被称为“庄稼把式”的人是指会犁地、耙地、摇耧、撒种,精通各种种田技术、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和舞得开的人。刘军甫在《摇耧》中这样写道:“左摇右摆摇乾坤/播种全靠摇耧人/三行种子圆我梦/两行脚印连冬春。”这简短的几行诗句,比喻得真实生动,惟妙惟肖。如果没有“摇耧”的生活体验,是绝对写不出这脍炙人口诗篇的。而这种艰苦的农村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恰恰砥砺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操,也许这就是刘军甫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倾吐他对土地的情愫:“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独有偶,刘军甫在《小河》这首诗里写道:“小河弯弯绕村头/梦归大海日夜流/少时曾游寻童趣/如今常忆是乡愁。”刘军甫诗中的“乡愁”,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抒发的那种“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的感叹,而是一种对家乡自然生态的形象表达,是一种对家乡小河回忆荡起的情感涟漪、不期而至的记忆投射,是一种对往事追忆中相对无言的心灵慰藉,是一种虽然无语但胸中波浪汹涌的神游之旅,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忧愁伤感,是一种游子思乡的责任担当。因为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地为除涝而把沟河取直,看似排水顺畅了,实则改变了原始的自然流向,导致水面减少了,使得地下水位下降了,不仅造成了坑干、井枯、河断流,而且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不仅是作者由感而发的声声咏叹,而且是一种为民鼓与呼的沉甸甸乡愁,更是为加强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呐喊。
乡愁不仅仅是一条小河,还有“大堰塘”、“大柿树”、“碾子”、“石磙”等。乡愁是一个充满温情又多少带着苦涩味道的词语,乡愁是天下游子们共同的情愫,乡愁是牵动诗人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著名作家孙亚军说过:“一旦故乡在游子的心中由具象的美变成内心深处抽象的美时,乡愁就如同积淀了很久的苦味在文字与情感之间慢慢浸透。”刘军甫《记住乡愁》的组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回想、回忆、回望的深情画卷,还表现了一种对故乡今昔变化、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某些的无奈、无助的伤感之情。诗中寄情于物,借物思人,随物赋情以此来表达作者对故乡村庄的热爱,将虚幻与现实交错,让读者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耐人寻味、引发深思。
人的一生蕴藏着许多记忆,一段情感、一个经历、一幅风景,甚至一首歌、一杯酒、一棵草、一片云都可能是回忆。在刘军甫的记忆档案里,看起来深藏最久最美的,就是这种古朴的、唯美的乡村记忆。这种乡村记忆虽然是传统的、素朴的,甚至是带点酸涩的,却永远是鲜活的、深沉的、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