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10月0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见我应如是

发布时间:2014-10-01 09:15:42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取字“如是”,她的雅致匠心,可窥一斑。明清乱世的夹缝里盛开着她,宛若自江南采莲曲里浸润而生,一任江流飘零,寒月冷霜下洗尽铅华,风韵卓然的一株芙蓉。

柳如是,明末浙江嘉兴人,名冠“秦淮八艳”之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造诣。

秦淮河畔的那些残粉脂屑,已被时光收拢入历史沉寂的河床。而从幽深明灭的断简里,依旧可闻一种悠长沉香的味道。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生亦然。”柳如是虽天资聪慧,容颜艳丽,所经历难、险、奇。她生于贫寒,寄人篱下,辗转乱世,后卖于娼家。14岁,豆蔻年华,即嫁人为妾,随后又遭妒被逐。虽逢陈子龙等相知之人,却是风波不定,暗伤几许。崇祯年间,柳如是不过二十芳华,已经历了生命和气质的嬗变。

可贵恰于此,经了这世态人情的炎凉和无常,她却并未染上颓废的灰色,反倒养就了内心的一段锦绣。几番境遇,波澜,也斑斓。柳如是不复是“秋千架上春衫薄”的少女,生命已张弛由性,韧性有余,初显“风骨嶒峻”。

此时的她,寄寓船上。一画舫,一古琴,一墨砚,青山、碧水、夕照,游历于山川,散淡于江湖。窗户打开,凭栏望,是天高云淡的契阔。

她常常不施粉黛,素面、男装,以儒士自居,与当时文坛名士来往,纵谈时势,煮酒论诗,拨琴弄墨。她的才识、眼界、气度,在江南的斜风细雨里潜滋暗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慕柳如是之雅名,前来一睹佳人芳容的各色男子,不在少数。柳如是并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凡属庸碌之辈,常拒之门外。对于夫君之选,门槛甚高,非“博学好古、旷代逸才”之士不嫁。

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封建社会,柳如是这般的率性、果敢,不拘礼法,让人奇之。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自是一番人生境界。庸人常以“怪诞” 嗤之,却不知心境高下不同。

于是,她和东林党首、一代鸿儒钱谦益的爱情,便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她主动放话:“天下惟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学士者不嫁。”钱谦益则应:“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

站在同一精神纬度的两个人共撑一把伞,这伞才不至倾斜。钱谦益的文化素养在柳之上,更重要的是,钱谦益之爱柳如是,可抖掉尘俗,任其风生水起。

柳如是嫁与钱谦益时,钱长其30余岁,然柳不弃,钱不惑;钱谦益迎娶柳如是之际,坦坦然以正妻之礼,不嫌出身,不避非议;婚礼中,船上被扔进许多瓦石,而钱、柳从容如故。据说此事在当时的士大夫中颇有微词,“亵朝廷之名器,伤士人大夫之体统”。但钱、柳付之一笑。关注、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可,何必迎合其他?!

那些世俗的羁绊,今人都难以逾越,他们却举重若轻地走过了。

婚后,钱谦益在西子湖畔,为柳如是营造了“绛云楼”。后绛云楼毁于大火,又造了“红豆山庄”。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二人情趣相投,举案齐眉,常寄情山水,如神仙眷侣。顺治四年,钱谦益因其学生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举家上下,噤声自保,无人出面。唯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钱谦益。钱对此感慨,“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明朝灭亡之际,不愿变节的柳如是,欲与故国共存亡,曾约钱谦益一同自溺于月下西湖。柳如是去意已决,钱却沉思迟疑,并拉住了欲投湖的柳如是。随后,钱谦益降清。

对钱谦益此举,后人诟病颇多,嗤其贪生怕死。我不以之为然。柳如是的胸襟自是不凡,小女子心系国事,胸有大义,铮铮铁骨,令人感慨。但对于暮年的钱谦益,心境多有变化,也更关注于个体,更敬畏于生命,淡然于政治的荣枯谢代。回望历史前行的车辙,明朝覆灭,因其陈腐;朝代更迭,有其必然。不辨社会发展规律地固守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愚忠,这种价值的取向,不宜简单地加以标签,事实上,当时降清的官员很多。

可柳如是还是深深影响了钱谦益。虽已降清,他却不久辞官还乡,仍然和柳如是一起暗中反清复明,四处奔走,解救义士,资财殆尽。康熙三年,82岁的钱谦益病逝。34天后,柳如是因钱氏族人群起相逼,吮血立嘱,自缢身亡,时年46岁。

有时想,她所以刚烈离去,家产之争或是表象。以柳如是之能,似不至于无路。所爱已去,心已无所皈依,或是她内心的真实吧。

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凋零,那曾经绽放于湖上的芙蓉,飘逸、妍丽、独立,已是彼岸绵延百年的遥望。

真名士,自风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