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1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康健的短篇小说《温馨叨灯》有感

发布时间:2014-11-18 08:57:32  

坚持中突破 守望中成熟

——读康健的短篇小说《温馨叨灯》有感

阮晓林

我是从康健的短信中得知,他的《温馨叨灯》入选今年第十期《短篇小说》选刊。这是我十几年来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小说,尽管他的两个长篇尚在创作中,但是我已捷足先阅。

《温馨叨灯》讲述的是一个并不温馨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康健先有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进而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即有了“思想”之后硬生生“编造”抑或“拼凑”出来的。康健善于讲故事。过去他是先有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去表现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且故事背景多局限在他那贫穷落后、民风纯朴的家乡。《温馨叨灯》“虚拟”的故事,背景放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整个中国农村,这种“主题先行”的尝试以及高起点地对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关系的探索,是康健写作手法的一大转变,也是他“知天命”之后悟性大发创作颇丰的重要原因。

康健在《温馨叨灯》中没有着力刻画人物形象,他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苦心营造一种气氛,进而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代表性、典型性。康健的创作思想成熟了,他在用故事揭示深刻的、本质的人物关系。我从《温馨叨灯》的主人公命运中看到了阿Q,看到了孔乙己,看到了变革中的中国农村病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温馨叨灯》叙述的是一个与伦理道德有关的故事,这便与“性”脱不了干系。秀“性”是康健的强项。《温馨叨灯》通篇色味依旧,骚情不减,然色而不艳,骚而不滥。因为康健不是以取悦读者为目的,为色而色、为骚而骚,而是在为其营造的气氛服务,为他塑造的人物性格服务,让人在含笑品味他的“性幽默”的同时,又对他笔下的人物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悲凉感。康健游刃游余地驾驭雅与俗的关系让我欣赏不已。

康健的文学语言素以流畅的韵味美而为人称道。但在《温馨叨灯》中,他在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甚至有些松散、拖沓的语言推进故事。这种看似土得掉渣的白描语言风格,是和他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相辅相成的,其中不乏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妙之句。心清和尚从河里提水上到河堤,在他笔下是“一会儿,青青的头皮就冒上来”;描写高酋的精瘦只一句“远远的见一根麻杆飘来”,简练含蓄,生动形象。尤其是结尾部分对放叨灯浓墨重彩的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组情真意切的特写镜头,把作者美好的希冀和愿望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来,令人掩卷沉思。

我和康健以文相知30多年,当年的文友早已金盆洗手,只有康健还在这条寂寞而清贫的路上坚持不懈,勤奋耕耘。近几年,他的作品3次入选《短篇小说选刊》,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短篇小说年度精选作品,这就是上天对一个痴情的文学守望者的馈赠与回报。然而,在成功面前康健也不能免俗。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和康健散步时谈及文学创作,他对自己过去的小说持“不值得一看”的完全否定态度。我不以为然,更以为是一种矫情在躁动。两人各抒己见,话不投机。实际上,康健过去的小说中透出的那种纯朴和真诚,一直是我久违了的怀念。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论是文学之路还是人生之路,青涩期是成熟之必然,谁也不能迈过那道曾经的幼稚门槛。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成就而责难过去的作为,否则胡适大白话般的《尝试集》就不会成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了。这是题外话。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