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沛
我的老家在乡下,是3间土墙的茅草老屋,那是父母留给我的家产。
我小时候,母亲曾经对我说,我家的老屋是1958年大跃进时生产队里帮助盖起来的,自己家没有花什么钱,生产队给出工的所有社员记了工分。茅草屋最初只有两间,二姐和我出生后,房子就不够住了,到了我刚刚记事时父亲就在原来的房子西边接了一间。
这样的茅屋,几十年前在农村很普遍,四五层灰色砖头铺成地基,然后一圈麦草拌泥的土墙坨在上面。整个围墙有3米多高,围墙上面再垒上两三层灰色砖头当房檐,山墙和梁架上横向安上檩条子,然后檩条上再纵向安上一根根椽子(有的是竹竿,有的是木条),檩条和椽子用锔子固定成一个整体。椽子上铺上箔材(一种用高粱杆织成的席子状物品),箔材上摊上和泥巴。然后,在泥巴上自下向上铺上茅草或者麦草,屋脊上再坎上灰色小瓦,房子主体大概就算盖成了。这样的房子,后面没有窗子,如果是堂屋,南墙正中一般是木质大门,两边是木质的窗户。最后,用带草粘子的黄泥巴里外抹一下墙面,房子就算完工了。虽然,房子的模样土得掉渣,但冬暖夏凉,只是有一样让人担心,那就是怕连阴天下大雨。
我家老屋的房顶是用茅草铺的,当时还算不错,因为茅草是实心的草,结实耐用。在这幢老屋里,我度过了天真的童年岁月、度过了困难的少年时光、熬过了劳累的高中生活。
现在,虽然我已离开老屋多年,但是我还是常常回去看看它的模样,观察一下老屋四邻的变化,看看院里树木的长势,欣赏一下房子西边池塘旁竹子的青翠。
几年前哥哥曾对我说:“我最近手头有些紧,想把你院里的树卖掉换几个钱。”我说:“行啊。”哥哥又说:“我想在你院子里养几只羊。”我还是说:“行啊。什么时候用吱一声,我把院墙垒起来,这样安全些。”后来哥哥再说:“反正你也不准备回老家居住,干脆我在你的老屋宅子上盖几间房吧,等我和孩子分家时,我和你嫂子另外居住。”我说:“即使盖新房,也不要扒掉我的老屋。这老屋里有我的魂,有父母留给我们的浓浓亲情。”
就这样,老屋一直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虽然与邻居的房子比起来寒碜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