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9年03月01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响器班

发布时间:2019-03-01 08:50:28  

□陶中民

几天前,老家一个婶子高龄仙逝。出殡那天,我回去吊孝。婶子的葬礼古朴且不乏热闹,这其中便少不了响器班的强力烘托。

在我的豫东南老家,人们把唢呐班叫做“响器班”,在办红白事(“红”事指娶亲,“白”事指丧事)的时候,无论穷富,主家一般都会请响器班,以示重视。而上了年纪的老人过世又叫“喜丧”,响器班就必须请了。

响器班可大可小,一般由一只唢呐、两只笙和一个梆子组成,唢呐主奏,其他伴奏。大一点的响器班还有铜器,表现力更丰富,感染力更强。演奏以豫剧、曲剧等地方戏的唱腔为主,间杂民间小调。喜的一般为《百鸟朝凤》,悲的通常是《小寡妇上坟》。改革开放后,还吹奏一些流行歌曲,颇能活跃气氛,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老人葬礼一般由儿子操办,闺女出钱扎社火请响器班,也算是各尽各的孝心。葬礼丰俭根据家庭条件而定,但都会尽力办得排场一些,老人辛苦一辈子,要走得风光体面。

点燃几声散炮,唢呐声响起,人们便知道村里谁家老人了。乡亲们纷纷前去,吊孝的吊孝,帮忙的帮忙。响器班先是在“大总管”的指挥下,吹响乐器,陪同“孝子”(主家)迎宾。然后,从“押魂儿”、入殓、出殡直到殡后宴席,全程吹奏陪同。其间什么时候吹,吹什么调,他们都能与“大总管”默契配合,很像现今流行的“脱口秀”节目里的现场伴奏,既烘托气氛,又把控节奏。吹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悲怆低沉,其情真切,其声呜咽,如歌如咏,如泣如诉。让人不仅能听到悲,听到痛,更能听出对死者的哀悼,对生者的抚慰。尤其到了“起棺”“下棺”等关键时刻,响器的哀鸣与亲人的嚎啕混响一片,葬礼便达到高潮。此情此景,让人禁不住唏嘘感叹,悲从中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生命的逝去便预示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于是,从中又能体味出对死者的欢送与留恋,吹出的又是一派欢乐祥和。

响器班通常请一班,也可以两班、三班。最热闹的自然是两三班PK对着吹——主家做一面小红旗,哪一班吹赢了(跟前围的人多)红旗归谁。为了荣誉,各班都拿出看家本领,从男到女,从徒弟到师傅,长短唢呐、高音低音轮番上阵。禽鸟虫兽,生旦净末,无不模仿得惟妙惟肖。吹得兴起,索性站到方桌上,与对方相向而立,边奏边舞,直吹得云翻雨覆,天昏地暗,胜负难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响器班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伴奏增加了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土洋结合,效果倒还不错。有钱人家还搭起台子进行歌舞表演,演员们穿着时尚,载歌载舞,把葬礼搞得跟庙会似的。如今的响器班还提供“哭灵”“串灵”等服务,“哭”得情真意切,“串”得有模有样,使葬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不过,这些当然是要另外计费的。

响器班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和“戏班子”一样,相比其他行业,收入算不上高。但响器艺人们不管是出于对行业的热爱还是对艺术的执着,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仍一如既往地认真排练,倾情演出。常言说:没有雨露,禾苗不长;没有君子,不养艺人。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应该改变。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实在不应分高低贵贱,上下“九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