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城区 吴启玄
毒者,害也。虽然此字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它在汉语言中的“出镜率”颇高,诸如“最毒妇人心”、“虎毒不食子”等俗语可谓妇孺皆知。若将带毒字的俗语按使用率排排名,“无毒不丈夫”无疑可拔得头筹。
有的人被欺凌,受了侮辱,想拍案而起,却又犹豫不决,于是便以“无毒不丈夫”自励;有的人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后,又心有不安,略感惭愧,就用“无毒不丈夫”自我安慰。由此观之,“无毒不丈夫”的用法之广,作用之大,的确不可小觑。
然而,如此广为流传的俗语,追根溯源,竟是一个讹传的产物。此语本应作“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用以强调气度、雅量对于人的重要性。因为古汉语中“度(doú)”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很容易读成“dú”,而“dú”与“毒”同音,于是此句便逐渐讹传为“无毒不丈夫”,其本意也随之被误读了。
“度”与“毒”,读音相近,含义却大相径庭。度者,量也,有胸襟、气魄之意,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即为此意。古人对于“度”的青睐远甚于“毒”——唾面自干,是为度;海纳百川,是为度;以德报怨,是为度;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度……一个“度”字,内涵丰富,实为中庸之精髓,修身之根本,立事之基础。而“毒”字不但含义狭隘,而且令人感到阴森恐怖。
度,可改变处事之心态。因为有匡正时弊的气度,纵然仕途坎坷,“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依然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因为有谦谦君子的风度,王安石与苏东坡虽政见不同但友情长在,诗词唱和的背后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因为有吃亏是福的大度,才有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桐城“六尺巷”。
从某种意义上讲,度,亦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有卧薪尝胆之度,方有越甲吞吴之成;有破釜沉舟之度,方有秦关属楚之功。相反,若心中“度”的天平上多些民族大义,少些个人私利,就不会有那“为红颜”的“冲冠一怒”,明朝以后的中华历史是否会改写呢?
世事喧嚣,熙熙攘攘,冷漠麻木代替了曾经的热情淳朴,浮躁空虚掩盖了曾经的宁静淡泊。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欲望的诱惑中,如何守住心灵那一方不染纤毫的净土?是时候让“度”重返人心了——少一些眦睚必报,多一些宽容包涵;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与人为善——这个勠力同心共追梦的伟大时代,呼唤“度”的回归,唾弃“毒”的争锋。让恶毒、阴毒、歹毒统统远离世道人心,让大度、风度、气度、温度在我们身边充盈!
逆旅人生,光阴匆匆,心中有度,则能险夷不滞于胸,犹“浮云过太空”;心中有度,方可“养就胸中一段春”,砥砺前行,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