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箱包俏销海外大产业助力脱贫
特色产业走活扶贫开发一盘棋
李新店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晚报记者 许静 文/图
本报讯 一座宽大的工棚、几十台缝纫机,5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正在锁边、装订、缝制,老人在穿红线、记工(如图)……整个车间热火朝天。这是记者6月28日在确山县李新店镇王楼村辉鑫箱包厂看到的场景。
村民在家里就能挣钱
几天前,美国加州一个越洋电话,让辉鑫箱包厂总经理丁新春振奋不已:接到2280万只箱包的大订单,每只箱包加工费是8美元,2280万只就是1.724亿美元。
在生产车间,该村留守妇女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只只箱包经过缝纫、过秤后,便交由该村的贫困户、残疾人和老年人穿线绳、安拉链。在车间指导工作的该镇镇长毛洪立告诉记者:“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是很多农村妇女面临的实际问题;老弱病残等找不到合适的脱贫门路更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丁新春创办的箱包厂操作简单,按件付酬,每人每天能挣六七十元钱。对乡亲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致富渠道。”
72岁的吴有勤是该镇吴庄村人,老伴患病无法行走。厂里直接把加工材料送到他家里,等他们做好后再去收。这样,吴有勤家每月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
免费为留守孩子提供午餐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30多个留守孩子,每天中午放学后都不用回家吃饭,吃厂里免费提供的午餐。对此,既是贫困人员又是留守妇女的鲁美玲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和孩子,在这里上班别提有多高兴了。”鲁美玲的话也道出了箱包厂28户脱贫户的共同心声。这只是该镇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以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走活扶贫开发一盘棋的缩影。
毛洪立告诉记者,李新店镇通过实施“造血+输血”工程,重点培育6大产业扶贫基地,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镇里积极争取的潘集村文化活动广场及藤编厂项目、王楼村文化活动广场及藤编厂项目、李新店镇绿色通道项目、“百县万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合计投入近1000万元。通过扶贫产业实施转移就业、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形式等带动600户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了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