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2月29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孙友民诗集《呼吸》

发布时间:2017-12-29 09:07:21  

万般情怀入心来

——读孙友民诗集《呼吸》

□张豪

《呼吸》是一部有情怀有气质有风韵的现代诗集。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它像一汪清泉,以洗练的笔法,简洁质朴的言语,真挚动人的情感,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现代人如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守着精神信仰,照亮人生道路的精神史诗。就像诗人在诗集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的名字,需要风来呼喊。”

打开诗集,可以看到诗人独具创新的诗篇布局:《清波引》《燕归梁》《醉扶归》,三个看似陌生而又熟悉的词牌映入眼帘。诗人以词牌入手,畅想人生,用极简洁的手法写生活,写生活中不可忘却或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物,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诗人与生俱来独有的细腻情感将内心的舞蹈与现实世界的旋律完美结合到一起,去感悟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诗中饱含着对故乡、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厚情感,更饱含着对社会、对现实的深沉思索。《在高处劳作的人》《清扫黎明的人》《在春水上栽秋风的人》《驾着铁马赶路的人》这一系列劳动人物的描写将读者带进一个现实而梦幻的世界:“他脸上的汗珠,闪着细碎的光,是另一种星星。”细腻、观察入微的情怀让诗人的心中洞藏着对“劳动里的光”的认识和感知——只有劳动着的人,只有观察体会过劳动辛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形象动人温润人心的文字。“把水一条一条割开,田就有了呼吸”“撒一把种子,再一把,田就睁开了眼睛,麻雀就有了道路”“田地的呼吸,天地的呼吸,大地的吐纳”劳动中的生命之美,就这样以一种平白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是诗的语言,那是诗的力量,那是诗的魅力,那是诗人跳动的心。“我不属于路,但我总是在路上”,诗人在路上跋涉,所以才有了那一首首感人心怀动人心旌的诗句,你呢?我呢?我们又何曾不是在行进的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都是众生,是杂草,是蓬蒿,生长在钢筋水泥的都市田地里,一天天艰难而痛苦地生活着,生命中唯有不停地奔跑和奋斗才能让日渐麻木日渐疲惫的心灵找到出口,才能让一颗落入凡尘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挣扎、生长、向上。诗人拥有一颗透明的不染尘埃的诗心,正是这弥足珍贵的诗心,在日复一日的纷繁复杂生活中,他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更将这种释放馈赠于爱好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们。

诗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诗中饱含着对河南对故土的满腔热爱,诗人在后记中写道:“在中原,在上苍赐予一个沉默者的那一小截时光里,伴着他微弱但源存于五脏六腑的呼吸的,是人间和天堂的草木、鸟兽、泥土、石头、河流、庙宇发出的深沉的,史诗般的呼吸声。”那一声声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呼喊和呼吸让诗人心生敬畏,执笔成诗,实不愧手到诗来,水到渠成。而我们正是从诗人的诗中体会到诗人的赤子之心和仁者情怀。毕竟,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话题、走不出的牵绊。

《呼吸》并不长,却留下了袅袅余音和无尽的怀想,以致读完诗卷,我心潮起伏,久久怀想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不能不说《呼吸》是新时代下不可不读的一部诗歌精品。我要为《呼吸》拍案叫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