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1月20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忆当年在宜昌

发布时间:2017-11-20 09:16:08  

□高新堂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为防苏联突袭,我北方工业向南方转移,史称“大三线”建设。

为落实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19726月,在北戴河的我部奉命自北戴河乘火车到达武汉,次日乘“东方红”号六层客轮,经宜昌瞿塘峡到达莲坨镇,任务是修筑宜昌到莲坨的(宜-莲)战备公路。

有神话传说的莲坨是个小镇,位于江北侧的山坡下。黑色小瓦的房屋,和我们在疗养胜地北戴河相比有天壤之别。

莲坨东侧有条南北走向的“莲坨河”,河水流入长江。小镇北侧有条不宽的沿江公路,公路通过“莲坨大桥”向东到天柱山,向西到三峡大坝方向。

“大三线”都在山区,交通不便。因任务紧迫,营房都是简易搭建的,用荆条编织品当围墙,为防漏雨,屋顶加盖草席,顶和四周再以泥巴密封,就是部队住房了。

长江岸边的莲坨冬天还是很冷的。晚上睡在简易房内,一件大衣压着的一条薄被下没有一点儿暖和的感觉,又不许生火取暖,有时冻得瑟瑟发抖。

修筑宜-莲公路的主要障碍是天柱山。通过此山要打通两个隧道,这是我团的主要任务。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工程兵的强项,打通隧道尤其是两头同时施工中间对接,任务艰巨。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困难被克服。

经过两年的奋战,具有战略意义的宜-莲公路修通。航运和公路并行,水路不通可走陆路,交通不中断,苏联奈何不了我们。虽然没有发生战争,做到了有备无患。

横跨莲坨河的莲坨大桥,高45米,是往返施工工地和营区的唯一桥梁。人员和车辆增多,给大桥通行安全提出了挑战。

一天凌晨,卫生队值班电话响起:“莲坨大桥发生交通事故,命你部火速救治。”接令,我和几位医生护士,带着急救药品和担架迅速赶往事发地点,见一段桥栏杆被撞断,桥下有汽车残骸和几具尸体。我们清理尸体后,用担架抬上岸,运回所在驻地。后得知为赶时间,出事司机天不亮就拉物资上工地,在桥上出了事故。

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旅游热,我和当年在此奋战的战友几次旧地重游,重访当年住地、公路和莲坨大桥。时隔30多年,桥和山上的简易房还在,宜-莲公路被宜昌-三峡大坝高速公路取代。莲坨镇被搬迁。

站在桥上和住地,回忆30年前在此建设三线工程时的激情岁月,不由得感慨万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