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声美 戏更美
65岁老太唱响社区
□晚报记者 袁敏 张丽丽 文/图
在市骏马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南侧的休闲区,每天下午两三点,都会传来清脆的戏曲声,旁边小区的居民纷纷拿着马扎跑来看戏、听戏,现场一片热闹的场景。这是纱厂艺术团的团员在此演出,带头人葛金镯义务教大家唱戏、排练,多年来几乎没有间断过。
今年65岁的葛金镯是原纱厂退休职工,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时开始学唱豫剧。如今,在唱戏的道路上,葛金镯已经走过五十多个春秋,成为驿城区雪松街道纱厂社区的“戏曲达人”。昨日,记者在纱厂社区采访了人美、声美、戏更美的葛金镯。
葛金镯表演唱戏。
受家人影响
从小爱戏曲
初见葛金镯,中等身材、衣着讲究,精致的脸上化着淡淡的妆,长长的头发垂到了腿弯处,一举一动给人优雅从容的感觉。她告诉记者,这是唱戏带给她的精气神。这些年,她四处演出,不仅收获了健康和快乐,而且与许多戏曲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老家是上蔡和店的,父亲此前曾担任过和店公社的负责人。他非常注重文化宣传,经常组织戏剧团给老百姓演出,我常常跟着父亲一起去听戏。”葛金镯说,听的次数多了,再遇见熟悉的曲目,她便会跟着台上的人唱几句,并且能模仿对方的动作。
后来,葛金镯便把唱戏当成自己的爱好。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们教学生唱戏,葛金镯在那个时候已经学会了八大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等。每次学校组织师生到乡下演出,葛金镯都会以她优美的唱腔被选中,这为她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葛金镯参加工作,成为原纱厂细纱车间的技术教练。当时,市豫剧团的史松梅老师被请到纱厂工会负责文化宣传工作。这对于喜爱戏曲的葛金镯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她便跟随史松梅系统地学唱戏。
就这样,葛金镯唱戏的水平越来越高。她不仅会自己唱,还能教别人唱,并且自编自演了一些曲目。葛金镯临近退休那一年,纱厂艺术团成立,她担任第一任团长。2007年,纱厂改制后,刚刚成立的纱厂社区举行的第一次大型文艺活动,就由该艺术团主演。
乐于指导大家学戏
豫剧、曲剧、河南坠子……这些河南人耳熟能详的曲种,葛金镯都会唱,并且非常精通,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都成为其他戏曲爱好者学习的榜样。自担任纱厂艺术团团长后,葛金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戏曲爱好者加入,这其中就有她的同事和妹妹。
葛金镯告诉记者,退休后,她的时间更加充足了,对戏曲的喜爱程度有增无减。受她的影响,她3岁的孙女也会唱戏。看着她每天忙碌的样子,葛金镯的三个妹妹也加入了艺术团。原本就对戏曲有感觉的她们,和葛金镯一起成为纱厂艺术团的“戏曲四朵金花”,几个人往那儿一站就能唱上一段。
纱厂艺术团的名声越来越响,慕名前来学戏的人多了起来。如葛金镯的同事吕芳,丈夫去世后,她的情绪非常低落,身体越来越差。为此,孩子们鼓励她和葛金镯一起唱戏。如今,吕芳不仅人变得开朗了,身体状况也变好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她了。
“我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外向,平时嘻嘻哈哈,大家都喜欢和我玩,我自然也愿意和他们一起交流唱戏的心得。”说起教别人唱戏一事,葛金镯谦虚地说自己的水平比较低,只能说彼此交流经验,并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她也在向别人学习。
热心公益
积极参加活动
帮助别人,自己收获的也很多。葛金镯告诉记者,她经常在公园、小区、游园等处义务演出,很多戏曲爱好者都认识她。一次,她到驻马店建业市场买菜,有个商户一眼认出了葛金镯,热情地为她挑选菜品,最后还送她一把菜。那个商户说,非常喜欢听葛金镯唱戏,见到她感觉特别亲切。
“印象最深的是驻马店康乐托老院刚成立时,我们艺术团受邀过去表演。”葛金镯说,在托老院居住的老年人看到他们非常高兴,鼓掌声一直不断。艺术团的成员深受感动,为托老院的老年人演唱了一个个精彩的戏曲选段。临走时,老年人都不舍得他们离去,还叮嘱他们常来演出。
艺术团不仅到托老院公益演出,还经常下乡表演。“我们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驿城区胡庙乡敬老院。”葛金镯说,当时,虽说条件有限,没有交通工具,但艺术团的团员热情比较高,都是自己骑着三轮车过去的。
“社区只要说需要表演什么节目,我们就自编自演。”葛金镯说,在驻马店市计生委举办的计生宣传活动上,她自编自演的《生男生女都一样》获得二等奖。该节目多次在省电视台播放。
艺术团里有唱老生的,有唱青衣的,还有唱花旦的。每场演出前,葛金镯要根据各自学习进度,充分考虑对方是否胜任分派角色,其中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葛金镯说,丈夫的大力支持让她心怀感激,她唱戏的热情持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