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首席记者 高琳琳
通讯员 马 媛
本报讯 “今天中午吃饺子吧!等会儿你把刘大爷请到家里来,他的儿子这几天不在家。”昨日上午,叮嘱妻子一番后,家住驿城区南海街道南海社区的李长顺便外出购买包饺子所需要的馅料。
今年60岁的李长顺有一儿一女,老家在上蔡县农村。多年前,在亲戚的带动下他和妻子来到市区做生意。从一开始摆摊到现在开店,李长顺和妻子经历了诸多波折。李长顺常说,吃亏是福,只要诚信待人,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长顺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和妻子起早贪黑,挣了些钱后,开了现在这间门店,渐渐家里的经济宽裕了,在市区买了房,两个孩子相继成家。
虽然有了钱,但李长顺一直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妻子身体不好,他给两个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他是亲戚朋友公认的好丈夫、好父亲,勤俭持家的好榜样。
“我爸做的饭最好吃,我女儿喜欢到姥爷姥姥家蹭饭。”李长顺的女儿李娜说,父亲一开始不会做饭,但为了帮母亲的忙,他买了厚厚一本菜谱学习。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是伟岸高大的。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李长顺说,他不但自己节俭,还教育子女勤俭节约。他从不浪费水,家里洗菜和洗衣服的水被他倒进大桶里冲厕所,家里用电本着节约的原则,人离开房间随手关灯,家用电器不用的时候拔掉电源。
认识李长顺的人都知道,外出购物他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很少使用。每次做饭尽量少剩饭剩菜,以免浪费。家里经济条件好转后,儿女一开始对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很不理解,认为条件好了,应该吃些好的,没有必要这样节省。李长顺并没有因为家人的抱怨而改变,一直坚持着。
虽然生活节约,但是李长顺经常帮助别人。邻居老两口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他经常给老人送青菜,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老人。他对邻居有求必应,经常热心相助。李长顺是大家公认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