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0月13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收音机

发布时间:2017-10-13 08:52:56  

 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 敏 

随着电视机、电脑、手机普及,收音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开发区金河街道汪刘庄社区居民丁凤娟家至今保存着一台老式收音机。

昨日,记者来到开发区金河街道汪刘庄社区,听52岁的丁凤娟讲述了这台收音机背后的故事。“如今,我在家里很少听收音机,但开车时喜欢打开汽车上的车载收音机,收听广播。”丁凤娟说。

老式收音机

这是一台盒子式的收音机,木头框的外壳,有3个旋钮调节频率和音量。覆盖在收音机上面的灰尘暴露出它年代久远。记者试着拧了一下旋钮,没能打开收音机。“放的时间太久了,收音机已经不能使用了。”丁凤娟遗憾地说。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丁凤娟说,那时候,除了广播,就是收音机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的生活很平淡,也很无聊,人们除了干活外,就是吃饭睡觉,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收音机在当时算是奢侈品。当时,拥有一台这样的收音机,可以听新闻、听歌曲、听评书,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说起这台收音机,丁凤娟打开了话匣子。这台收音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物件,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候,收音机还没有普及,谁家有台收音机,大家都羡慕不已。

丁凤娟告诉记者,这台收音机是1975年买的。记得那年的一天上午,她放学回家,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唱歌的声音:“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歌声特别清脆嘹亮。

“当时,全家人都围着看。”丁凤娟说,“爸爸小心地拧着上面的旋钮,妈妈笑容满面地站在一旁观看,调皮的弟弟嘴张得大大的,几次想去拧旋钮,都被爸爸挡了回去。我异常兴奋,高兴得手舞足蹈。”

当时,收音机是丁凤娟家比较值钱的物品。“爸爸告诉我们,这台收音机是在供销社买的,花了35元钱,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丁凤娟说,爸爸特意叮嘱大家,以后使用收音机要小心。想到家里没有积蓄了,她心里有些难受,但看到崭新的收音机,她感觉值了。

喜爱听评书

全家人如获至宝,从此无线电波为他们家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这台收音机,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丁凤娟说,她对收音机最深的印象是收听《小喇叭》节目和听评书。

《小喇叭》节目是丁凤娟童年生活中摇曳的花朵,那缕精神的暗香至今温馨宜人。“那段时间,我经常一边帮妈妈干活,一边收听《小喇叭》节目。”丁凤娟说,当收音机里传出“嘀嘀嗒,嘀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那熟悉的声音时,她便跟着主持人一起遨游在童话王国,乐不思蜀。

除了收听《小喇叭》节目外,丁凤娟还喜爱收听评书。能听懂评书时,丁凤娟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每天中午吃完饭,丁凤娟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单田芳讲的评书。那声音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有一段时间,收音机里热播《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水浒传》等,我听得很入迷,真是欲罢不能。”丁凤娟说,每次听到单田芳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然后又有了彩色电视机、录音机及电脑、手机等,使用收音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但用收音机收听新闻、音乐等成为丁凤娟永久的回忆。

“这台承载着我青少年时期美好回忆的收音机,是最珍贵的宝贝。”丁凤娟说,如今,科技在飞跃发展,收音机听众急剧下降,这样的收音机已经很难看到了,但车载收音机还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