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袁 敏 张丽丽
本报讯外出买菜尽量只够一天食用,洗衣洗菜的水过滤后再次利用,纸张两面写完才丢弃……这是市民梅翠英的日常生活习惯。今年70岁的她,和很多人一样经历过艰苦生活,因此,即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她仍然勤俭节约。
昨日上午,记者在驿城区雪松街道纱厂社区见到了梅翠英。当时,她到社区办事需要写一份材料,便向社区工作人员索要了一张用过的材料纸,在背面打起草稿来。梅翠英办完事,记者与她聊起来,得知她一生都过得非常节俭。
梅翠英说,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告诫她,日常生活要节俭。参加工作后,即便生活条件好了, 她一直铭记父母的教诲,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保持至今。
说起生活中的节俭事例,梅翠英说,那些都是琐碎的小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比如,尽量在家里用餐、 乘坐公交车出行、做到人走关灯断电、洗衣洗菜的水二次利用、衣服能穿尽量不重复购买、旧物件做好废物利用、纸张两面写完后才丢弃、旧衣服捐给有需要的人等。
一时的节俭很容易,事事节俭很难做到,尤其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今天。梅翠英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并不排斥年轻人的观点,而是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做到勤俭节约。
梅翠英说,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虽然时代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美德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