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
父亲一贯沉默寡言。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默默地蹲在角落里,静静地做一个旁观者。与人碰面,父亲也只是微笑着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虽然父亲不苟言笑,但家里的一切农活离不开他:犁田、除草、扛粮食……几乎所有的重体力活,父亲当仁不让地全包了。虽然父亲从不发号施令,但全家人都很自觉地跟在父亲后面,抢干农活,主动承担家务,忙前忙后,从不偷懒。
父亲在处理邻里关系上总是低调随和、能让则让。几十年来,父亲从未与人红过脸,这为他赢得了很好的人缘。亲邻四朋有事,都乐于请父亲过去帮忙。父亲任劳任怨,也不计较个人得失。从父亲的嘴里,可能一辈子也说不出“与人为善”“吃亏是福”等大道理,可父亲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样一种信念和精神。
父亲一生勤俭朴实。身上穿的衣服总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直至破得实在不能再穿了,他也舍不得扔掉。逢年过节,对于我捎回去的新衣服,他总是想方设法叫我退回去。实在没有办法退掉的衣服,他也是把它们压在箱底,一放就是几年,舍不得穿。与之相反的是,父亲对于我们极其大方。每有农副新品下来,父亲总是不惜踏上十几里地的泥路,在第一时间给我送来。尤其让我愧疚的是,每次父亲不顾满头大汗,拎着东西来,连一把脸都顾不上洗,就又急着两手空空地赶回去。
也许因为没有读过什么书的缘故,父亲教育孩子极其简单粗暴,从不讲究技巧。但他认准了的事,是一定要做的。我6岁的时候,父亲要把我送去上学。记得当时我又哭又闹,死活不愿到学校去。万般无奈之下,父亲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将我拎到家门口的池塘边,猛的一用力,把我扔到了池塘的中央。任凭我在塘里自由沉浮,父亲始终无动于衷。直至我体力不支,连呛了几口水后,父亲才把我拉上岸。通过这次事件,我明白了上学是父亲坚持的原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很快,我就尝到了上学的甜头,爱上了读书学习,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平心而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几乎没有给过我多少科学而系统的教育,但我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父亲的影子:勤劳、善良、诚实、厚道、只做不说……正是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父亲的人格浸润了我,父亲的特质濡染了我,父亲的行为内化了我。我身上流淌的不单单是父亲的血液,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