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资料图)
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庶曾回忆说:父亲虽为共和国大将,但从来不摆官架子。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天,父亲和陈士榘、李克农两位上将到首都机场欢送外国军事代表团。事毕,父亲提议找个地方聚一聚。他说:“新街口有一家饭庄,有陕西风味的羊肉泡馍,我们离开延安也10年了,到那里回忆一下当年的味道。”就这样,一位大将、两位上将赶到新街口这家饭庄坐下,吃的只是羊肉泡馍。
父亲治军重在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之初,他领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当时,学院住房十分紧张。父亲从自己做起,带头把好房子让给专家教授,自己则住小平房,仅三间小屋,每间8平方米。
1953年8月上旬,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参加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回国,专程到哈尔滨看望父亲。他在父亲的小平房仔细端详,对父亲的做法连连称赞,说:“你还是老作风。”
后来父亲到北京工作,组织上给他分配住房。他叮嘱说,不要大,方便工作就行。按他的资历,可分配大将级别的住房,可他坚持要了一套连中将级别标准也不够的住房。在那里,父亲一直住到去世,对此他从不计较。他常对我们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1961年父亲病故,我母亲遵照父亲的遗愿,当即找管理局的同志,要求把电话撤掉。她说 “这个电话是组织给老陈配的,我们不能用”,“地毯也要撤掉,过去家里铺地毯,是因为老陈两条腿都负过重伤,走路怕滑。现在他走了,应该撤掉”。她还坚持要带我们从组织上给父亲分配的住房里搬走,说你们的父亲走了,我们不应该再住在那里。
(据《南方周末》 陈知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