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乐业。让百姓住得舒心,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
5年来,我国不但在保障住房困难群众“有房住”上下工夫,努力满足他们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而且从厕所改造、“城市病”治理多角度入手,打造城乡宜居环境,让城乡居民住得更加舒心。
居住在北京大兴区高米店家园公租房小区的鲁女士了却了一桩心事:女儿享受到子女就近入学政策,入读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北校区小学部。“孩子上学是件大事,公租房住户也能享受就近入学政策,给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鲁女士说。
从保障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要,到努力满足他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保障房成为真正的“暖心房”。
我国为满足特定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建设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成保障房约4000万套。“十三五”规划提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将完成2000万套,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
“水清了,环境好了,住得更舒心了。”从黑龙江移居三亚已近十年的赵秀兰对记者说。以前三亚的一些绿地会被用去盖房子、搞商业,而这两年生态环境变化大,她可以去公园呼吸新鲜空气。
赵秀兰所感受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城市“双修”给三亚带来的变化。三亚于2015年被住建部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首个试点城市——以治理内河水系为中心,修复城市生态体系;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破解城市修补难题;以强化规划管控为重点,优化城市风貌形态。
我国正处在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但一些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短板”,距离绿色、低碳理念差距大,由此引发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2015年我国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截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50亿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