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7月03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50年中德贸易协定谈判内情

发布时间:2017-07-03 08:53:46  

政治诉求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初步交往过程中,大家首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发展经贸关系这一方面。此前,当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同时还以外交部副部长的身份负责与东欧国家的外交事务时,那些急于同新中国开展贸易的东欧国家,就纷纷通过在莫斯科的代表找到他,以求取得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所以当1949年底毛泽东来到莫斯科,从王稼祥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立即要求国内做好与这些国家做生意的准备。

1950124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会议决定,要求赴苏谈判的民主德国外贸部部长汉德克要利用在苏联的机会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代表进行接触。

321日,汉德克与李富春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中方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集中在建立企业工厂所需的成套设备,各种机械制造设备,电子、化学、光学产品、冶金炼钢以及铁路轨道,这些东西都是中国急需的。除了苏联的援助外,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也希望能得到民主德国的援助。在发展对外贸易关系上,民主德国政府着重强调自己要在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之间扮演重要的代理人角色,即作为新中国的唯一代表与联邦德国开展贸易活动。

这无疑表明民主德国想要垄断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意味着统一社会党可以借此实现其两个政治目标:一、在中德关系中,民主德国将会是德国的唯一代表;二、利用联邦德国在对华贸易上的需求,以求在德国重新统一问题上向整个德国社会展现自己的优势。

在统一社会党领导人看来,一旦联邦德国的对华贸易只能通过民主德国进行,那么联邦德国的企业家们就会直接感受到统一的好处,联邦德国社会对于统一社会党的好感会大大增加。

当时中方十分愿意满足民主德国的这一诉求。中国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在拜访民主德国驻华使团时,便向使团团长柯尼希传达了中方态度。

先签字,再接着谈

7月底,民主德国的贸易代表团启程,途中在莫斯科稍作停留,于85日抵达北京,展开谈判。

双方代表团成员各分成五个小组进行谈判:第一组负责起草协定中的法律和政治内容;第二组负责机器制造、电子、光学产品和精密仪器;第三组负责化工、医药、油漆、染料等;第四组负责食品、轻工业产品和纺织原料;第五组负责矿石原料。双方的贸易谈判从8月初一直持续到10月初,此时两国的进出口货物分担表仍未最终敲定。但此时民主德国提出立即签字的希望,柯尼希向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说明:由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在1015日进行选举,如果双方能够在选举前公布中德贸易协定已获签订的话,会发挥很大的政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德两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如果不能如期签字,民主德国政府则会感到失望。

中方最终同意了这个要求,两国决定于1010日下午先签订贸易协定,有效期至19511231日,而具体的货物分担表则由两国代表继续进行谈判。

中德1951年度贸易协定签字之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对其政治意义给予极大重视,大加宣传。在他们看来,中德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德国统一、世界和平都有着直接关联。

(据《老年生活报》 葛君/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