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林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个非常阳光的农村老太太。我所说的阳光,主要是指奶奶的心态很平和、心理很健康。比如说,哪怕是她一手拿着窝窝头,一手端着野菜汤,她的脸上依然带着满意的笑容。记得小时候晚上睡得早,饥肠辘辘睡不着,奶奶就给我讲故事、唱童谣。她说:“床是一盘磨,睡下就不饿。童谣又止渴,又止饿,唱着童谣就睡着了。”她从小就是唱着一辈传一辈的童谣过来的。
奶奶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爷爷去世得早,奶奶硬是凭着一双裹得像粽子似的小脚,东躲西藏地把父亲和姑姑拉扯大。奶奶经常跟我们说,那个时候发愁的不是吃饱穿暖的事,一天到晚担忧的是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奶奶的前半生是在逃荒要饭的离乱中度过的。一开始躲的是军阀混战,后来又逃避“老日”(日本鬼子)和“老汤”(汤恩伯),没过过一天的安稳日子。我的父亲和姑姑,就是听着奶奶唱的那些老掉牙的童谣,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奶奶的性格很开朗、乐观,一辈子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我从来没有见她忧伤过。奶奶常说:“愁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听父母说,刚解放那阵子,要不是因为奶奶年龄大,腿脚不好,她还想参加大伙组织的秧歌队呢。奶奶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她常说,人活着不图富贵,就图个身子骨健康。看来奶奶真够超前的,那个时候就知道“健康第一”的重要性了。
童谣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也是大人们哄孩子的最好方式。尽管有些童谣只是唱着顺口,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却刻上了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