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为自主研发 7月进行海试
“蛟龙”号作为我国第一个载人潜水器,曾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下潜到5000米和7000米的深度,惊艳世界。“蛟龙”号的“胞弟”——4500米载人潜水器28日登场,不过它的首秀不是在海里,而是在中船重工702所的水池中,进行水池试验。
中船重工702所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说,自从有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自己就习惯称呼它为“蛟龙4500”。作为“蛟龙4500”的设计师、“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胡震说,蛟龙4500重20吨,长8米,高3.5米,宽3米,一次可以下去3人。
胡震说,“蛟龙”号基本上是一个圆柱体,到了4500米潜水器变成了立起来的椭圆体,这样有利于下潜和上浮速度的加快,留给海底作业的时间会更长一些。由于“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潜水器,当时出发点就是为了突破技术,到了4500米潜水器的时候我们更倾向面向用户,面向实用,在经济性、使用性上考虑得更多。
胡震说:“蛟龙号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面向资源调查方面,4500米潜水器是在蛟龙号的基础上,集成了我国近15年来海洋领域的技术装备,同时满足4500之前很多科学家关心的像热液硫化物的科考、资源调查、环境调查等。另外,我国从蛟龙号开始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我们希望可以让他们继续向前发展。”
胡震介绍,蛟龙4500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占到95%,全部是国家自主研发和攻关突破的。
胡震说,这次的水池试验,外表看只是泡了个清水澡,实际上却起到了“试车”的作用,整个系统的调试将通过水池试验来完成。载人潜水器面向的是海洋,但是在海上做试验代价高昂,在陆上转到海洋之间时会搞一个水试验,就是验证潜水器在水下环境中的功能、性能,为海上试验做好全面的技术准备。
据介绍,蛟龙4500将在7月进行海试,年底交付中国科学院。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