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的味道。时常听人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只记得“年”的仪式感,却在无意识中省去了仪式的过程,让原本内涵丰富的仪式只剩下了空空的躯壳。
离品尝年夜饭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团圆的“家宴” 吃出年味
□周刊记者 左 蕊
只要烧得动一直做下去
就要过年了,市民张玉琴家中的冰箱塞得满满的。“我和老伴两个人,过了腊八就开始往家里搬食材。”张女士笑呵呵地说,买回来的食材,都是为了准备年夜饭的。
“大年三十,儿子一家、女儿一家中午就在我这里吃;晚上,女儿一家去她的公婆那里。也就是说,我要管两顿饭呢。”年三十,张女士和老伴要做一桌12道菜,6荤6素,寓意“六六大顺”——有孙辈们爱吃的糖醋排骨,有女婿爱吃的海鲜,还有老母亲爱吃的南瓜饼等。
虽然辛苦,但张女士说这种年夜饭她已经做18年了。“早些年我们一起去父母的家里过年,后来他们的年纪大了,就把他们请到家里过年,由我掌勺。”张女士说,开始只有老人和儿女,后来儿女相继成家,带来了女婿和媳妇,再后来队伍越来越庞大,又多了两个孙辈,更热闹了。“我们家特意把小方桌换成了大圆桌,为的就是能坐下更多的人。”张女士说。
在张女士看来,吃年夜饭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蕴含着一种团圆的情结。“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平常很少回来,只有过年的那段时间才会回来,所以春节期间是我的家人最高兴的时候。”父亲回来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溢满笑容,这给张女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种幸福的感觉伴随着飘香的饺子,以及过年才能吃上的糖果,成为张女士的“年味代名词”。
吃年夜饭时,老伴和女婿、儿子喝酒,张女士则带着女儿、媳妇、孙辈们吃菜。虽然有时候张女士忙得连菜都顾不上吃,但她仍然觉得很高兴。“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市区工作,平时经常回来,但是在我心里,过年就是要在家里吃饭。只要烧得动,我和老伴就会把年夜饭做下去。”张女士说。
以后的年夜饭女儿承包了
王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到了外地,平时很少回来,但过年的时候一定会带上女婿和外孙回到家中,陪爸妈过除夕。所以,只有过年时王先生一家才能团聚。
过年时,王先生一定会在家里摆上一张大桌子,做一桌拿手的好菜。“大女儿平时尝不到我的手艺,小女儿虽然在家里,但平时忙,也很少回家吃饭。她俩从小到大都说老爸烧的菜特别好吃。虽然做年夜饭辛苦,但我感觉很开心。”王先生得意地说。
去年过年的时候,两个宝贝女儿给了老爸一个大大的惊喜。当王先生问女儿想吃什么菜时,两个女儿报上了好几道王先生没做过的菜。王先生以为女儿们想尝尝鲜,就按她们的要求买了食材,“我对自己的手艺很有信心,就算没做过,也能做出好吃的菜。”王先生说。
没想到,大年三十下午,两个女儿串通好老妈,把老爸拦在厨房外。“老爸辛苦啦,今天的年夜饭,就由我们两个人承包了。”两个女儿在厨房里忙了许久,真的按时端出了一道道菜肴,直到最后才把厨房还给王先生,让他做两道菜“过过瘾”。
两个女儿和王先生约定,以后的年夜饭平均分配任务,她俩做饭,洗碗收拾的活儿由两个女婿承包,让老爸老妈轻轻松松地过个除夕。
孟女士上网搜菜谱
以前孟女士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由她做主,现在子女们娶妻的娶妻,嫁人的嫁人,她顿时感觉冷清了很多。有几次过年,子女们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过来:“妈,年夜饭订在酒店了,你和老爸过去就行啦!”子女们这样做是怕妈妈太操劳,但孟女士不怎么领情。
其实,孟女士的厨艺很不错,一个人做出一两桌饭菜完全没问题,而且感觉在酒店吃年夜饭少了点儿年味。所以,两年前,孟女士决定,年夜饭在家里吃,由她一个人掌勺,其他的人帮忙。
为了学会一些新菜式的做法,给家人做出美味的菜肴,孟女士特地上网搜了菜谱。在准备年夜饭时,她先翻看菜谱,钻研时下流行菜的做法。孟女士对做菜挺有见解,比如准备冷菜时,她会蒸些蔬菜,弄成蒸菜拼盘,还把各样卤味切成小块,拼成一盘,这样可以照顾到大家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