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2月09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杨导

发布时间:2016-12-09 08:53:05  

□李祥云

 jish161233.jpg

电影《奇袭》剧照。

 闲来无事,偶尔翻阅作家季红真的散文集《人生的节气 》,其中一篇题为《“溜电影”》的短文,引起了我的关注。作家描写了文革时期与伙伴们一起,到处赶场看电影“老三战”的经历。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无不感同身受。

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除了舞台上八个样板戏之外,就是电影“老三战”了,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我们这群少不更事的孩子,跟在公社放映队的屁股后头,十里八乡跑着赶场,看过不下二三十遍。电影里许多人物的道白对话,都成了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上世纪70年代初,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20周年,放了几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故事片,其中一部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名字叫《奇袭》的影片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曲折委婉、异峰突起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常常令我心驰神往,多少次幻想自己也能像影片中的侦察兵一样,走向战场,奋勇杀敌,为祖国建功立业。

终于盼来了那一天。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参了军。1979年春天,我参加了著名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后来我被调到野战军政治部担任文化干事,负责部队文化工作。这年秋天,我接到军区政治部通知,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杨昭仁来我们部队深入生活,要求做好配合接待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真是说不出的高兴。我想,这主要是“八一厂”几个字,在我的心目中太过神秘神圣的缘故。文革之前八一厂拍摄过许多优秀影片,我能够与为人们塑造出众多英雄偶像的导演交流接触,非常激动。杨导是那天上午到的,看上去50多岁,身材魁梧,精神矍铄。我陪杨导走进军招待所,突然发现我们首长正在大厅里等候。首长看见杨导进门,便大步迎上前来,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杨导激动地连声说:“回来了,终于回来了!”事后,我从首长口中得知,杨导是从我们军团走出去的,怪不得他那么激动。

杨导和首长是解放战争时期同生共死的战友,两人并肩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祖国的最南端,只不过首长当时在主攻团队指挥战斗冲锋陷阵,担任军摄影组组长的杨导紧随首长,冒着枪林弹雨忠实记录着战斗的进程,为人民解放战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镜头。

新中国成立后,杨导被调往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编导了几十部军事题材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其中著名的有纪录片《飞向高空》《帕米尔高原》及故事片《怒潮》《打击侵略者》《黄桥决战》等。“对了,小伙子,看过电影《奇袭》吗?”首长回头问我,我点点头。“那部片子也是杨导的杰作。”啊!我惊呆了,原来面前的杨导就是《奇袭》的导演。我不由肃然起敬,向杨导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把杨导和首长逗得哈哈大笑。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年少时追看电影《奇袭》,今日竟然与《奇袭》的导演不期而遇!

后来,根据首长提议,为繁荣部队基层文艺创作,趁杨导回部队深入生活的机会,我们举办了一期基层业余文艺创作培训班,请杨导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讲述了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创作的规律,大家受益匪浅。后来叫响军内外文坛的《历史的天空》《横槊捣G城》的作者,就是从这届培训班走出去的。

转眼间,我与杨导的这段交往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杨导的音容笑貌始终刻在我的脑海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