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
流行词:草根 草民
这个字,说它身处汉字王国中的最底层绝不为过,因为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最基层,只顾生长,不问条件,漫山遍野,任人践踏。但是它又一直被人们深深地喜爱,因为在人们的心里,它是生命的序曲、春天的使者。它从艸(cao),从早,由二者会意而成。艸是草木萌芽的形状,而早则意味着它在春天最先萌芽透绿。
它那么随意那么粗陋却又那么清新,那么柔弱那么渺小而又那么倔强,足以撩起文人骚客们的疯狂神经。所以在他们的笔下,默默无语的小草便有了纷繁多样的丰富意象。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它很卑微,很低贱;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里它很荒凉,很苍茫;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它很坚定,很顽强;在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里它很幽静,很闲适;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中它又很淡然,很清爽。诗人的低吟浅唱,让我们从野草那里一点点悟到了人生旅程的卑微、艰辛和执着。
纳兰性德和李叔同将草的意境演绎到了至高境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李叔同的《送别》,堪称宋代以后最美的两首词。这两首词,看一眼就能让人怦然心动,读一遍就能让人难以忘怀。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草是它们的主题意象。《送别》里放眼望去尽是草的苍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相思》里虽然看不见一根野草,但可以让人想象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凉意境:“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瞧一瞧,虽然没有写出草字,但山离不开草,水离不开草,故园离不开草,我们的心里,有的是茫茫荒草相伴。凌乱的卑弱的野草纠缠于他们的思乡梦、别离情中,最终又统率了它们的主题性情。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草之所以有反差如此鲜明、内涵如此丰富的意象,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信仰分不开。几千年来,儒释道三种思想一直主宰着人们的灵魂,而这些思想里,悲天悯人、众生平等、中正守道、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等情怀都可以从这一株株与世无争却从不言弃的小草里感悟得到、表达得出。小草的品质与儒释道的这些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
小草虽然普通低贱,但有真正的“洪荒之力”,拒绝它,你的世界将变成荒漠。它有包容世界的博大情怀,投身于它的怀抱,你才有可能成长为一棵大树。草即是民,民也是草,所以有了草民。草民生长于泥土,根植于大地,所以又被唤作草根。被称为草根不是因为它低贱,而是因为它那纤细的根。它的根虽然弱弱的,但没有谁能够除得掉。“斩草除根”对任何人而言都不过是痴心妄想。
一个人春风得意徜徉在万花丛中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小草,但当他失落惆怅、走投无路的时候,如果还能想到小草,它就会让他的生命泛出新绿。这一点应该是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