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拾秋人
□史建华
其实,我说的就是我的母亲。
已七八十岁且腿脚不灵便的母亲,完全没必要再去庄稼地里拾秋。因为,对于辛苦了一生的母亲来说,温饱和养老早已不是问题。一群孝顺的子女早已让母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哪里还在乎那些遗漏在田野里的粮食呢?
两年前深秋的一天,我迎着瑟瑟秋风回老家看母亲。刚到村东头,就看到秋收过后荒凉的庄稼地里,一位孤零零的老人像一片枯叶一样在蠕动。我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位拾秋人,但我绝对没想到会是母亲!因为,兄妹几人已多次严厉批评过母亲,不许她再做这项意义不大且容易引起乡亲们误解的事情。
当我真正意识到确实是母亲并快速跑到母亲身边时,我才突然理解了母亲:她正双膝跪在地上,眼睛几乎贴着地面,仔细地寻找一半个遗落的豆粒。她看到身边的我时,本能地想站起来,但几次努力都失败了,最后还是在我的帮助下才完成了这项简单的动作,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母亲说,丢下的粮食多可惜呀,要在过去能救活几条人命呀!
我无声地跪在地上,替母亲拍打双膝上沾的叶屑和泥土,泪水夺眶而出。母亲这哪里是在拾秋,简直就是在虔诚地向土地、粮食行九叩十拜的大礼呀!
母亲出生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五六岁时就随大人逃荒要饭,至今腿上还留着一块要饭时被一家为富不仁的主人恶意放狗撕咬的伤疤。解放后,日子虽然好了许多,但在那些靠天吃饭的年代,每遇天灾,人们还会挨饿。那年头,秋收过后的田野里到处撒满了拾秋的人,拾花生、拣大豆、溜红薯,大人孩子一个个全神贯注地盯着地面,像寻宝似地或用手扒,或用锄头刨,偶有发现,便会欢呼雀跃,兴奋至极。母亲尤其重视拾秋,每逢闲暇便领着我们兄妹几人浩浩荡荡地开进田野,并实地传授经验。因此,每年秋天,我家拾秋的收获总是村里最多的,这让全家人在饥荒的年代少受好多饥馑之苦。
前年,母亲去世,村里再也没有了拾秋的人。但母亲对于大地、粮食的感恩,将会永远珍藏于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