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10月25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身圈]闫四喜:为健康而运动

发布时间:2016-10-25 08:44:13  

□周刊记者   苏弼坤   /

1968年出生的闫四喜从小就是个人小鬼大的孩子,但是鬼点子多的他总是被村里的大孩子欺负。8岁时,为了不被同村的大孩子欺负,闫四喜被父亲送到村里一个叫刘炳文的拳师家学习武术,这一学就是6年。15岁那年,他到登封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并于1998年入选驻马店市拳击队。他是我市拳击队的第一批运动员。

“我练过散打,还曾是一名拳击运动员。”闫四喜笑着说,虽然他运动员的身份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为了天中人民的健康,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wangk161065.jpg 

闫四喜

9岁能劈砖   练就铜皮铁骨

“小时候,我很调皮,我们一起玩的10多个孩子总是出去惹是生非。父亲为了约束我,在我8岁时把我送到村里的一名拳师家中学习武术。这名拳师也就成了我的启蒙老师。”闫四喜说,在老师家中,他每天除了跟着老师练习拳法套路外,就是到打麦场里跑步、拉石磙。

闫四喜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他每天凌晨3时都会准时起床,一直跑步到天亮。“上世纪70年代,因为大家的条件都不好,所以跟着拳师学习功夫是不用付钱的,每人有时给师傅带一些粮食就行。”闫四喜说,但是这些粮食远远不够一群年轻孩子吃。

“为了生计,拳师便带我们沿村卖艺,就和电视武侠片中的场景一样。我们在村头表演,看热闹的人会给我们吃的,大方的人还会给我们一些粮食。”闫四喜说,为了卖艺,他9岁那年便学会了劈砖。

15岁那年,看了电影《少林寺》后,闫四喜拿着全家仅有的200元积蓄去了登封少林塔沟武校。在那里,闫四喜凭借过硬的基础,仅用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人一年甚至两年才能学完的武术套路,并提前从登封回到了驻马店老家。

曾是驻马店首批拳击队员

1990年,听说驻马店体校来了一名散打教练,我就去了。我表面上是去学习讨教,实际上是心里不服气,挑战去了。”闫四喜说,就是那次对练,把他打醒了。

原来,精于对抗和竞技的散打与缺乏实战能力的武术套路根本就是两个概念。闫四喜认为自己从小习武,在登封的武校都能提前毕业,还能打不过一名散打队员?可真的站上擂台后,闫四喜才发现,自己的套路在讲究实战的散打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有句老话:不打不相识。这次比武,让被打得心服口服的闫四喜喜欢上了散打,并成了一名散打学员。

1998年,驻马店成立第一个拳击队,闫四喜的名字赫然在列,而这是他在条件有限的年代里,凭借两根跳绳和赤手空拳打出来的。“散打和拳击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就从散打队员转为拳击队员。1999年,我代表驻马店参加省内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闫四喜说,经过20多年的训练,他的身体似乎习惯了这种“捶打”。

想为天中人的健康做贡献

wangk161064.jpg 

闫四喜(左)与人对练。

闫四喜发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即便很多人走进高档健身房坚持锻炼,却依然没能摆脱身体每况愈下的状况。

“我曾经走访过很多地市,发现在健身者中,有一部分人越锻炼身体越差。后来,我发现这问题集中出现在那些刚刚开业的健身房中。”闫四喜说,市民家中装修后,往往会选择通风半年或一年后才居住。健身房作为商业场所,每月都要向房东支付房租,所以在油漆未干、器材还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时候,他们已经开门营业了。选择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结果可想而知。

闫四喜说,为了方便自己健身,同时让街坊四邻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他把自己的小楼改造成了一个健身场馆,1000多平方米的敞亮空间、齐全的健身器材、灵活多样的锻炼项目让众多健身爱好者慕名而来。

“健康,是一个朴素而又远大的理想,我曾经为它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20年,现在,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辈子。”从自己独享的家庭小楼到大众共享的健身场所,闫四喜说,他追求健康的脚步从未停止,忙碌和辛苦构成了他这些年不变的运动生活。

他说,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为了更多人能享有健康的运动场所,他愿意为全民健身这个崇高的理想付出自己的一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