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热衷挑错
□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 敏 文/图
“你看,张衡,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括号放在人名的后面很不合适。”昨天上午,在市天顺路东段,市民荀遂成指着文化墙,直言括号应该放在人名后面。
热衷挑错 因为生活习惯
当天上午9时许,荀遂成领着记者在市中华大道、文明大道、天顺路和平安街查看,发现了文化墙上的多处错误。
在市中华大道中段,荀遂成告诉记者,日常文明礼貌用语放在路边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内容重复。与此类似的还有市平安街南段的文化墙。“‘不乱挂衣物、乱贴乱画,不乱堆乱放、乱设摊点’这几句话重复印刷。”荀遂成说。
“这里曾经有几处错误,现在已经改正了。”在天顺路,荀遂成沿着文化墙向前走,称“明末清初军事家”曾写成了“明未清初军事家”,“乱穿公路”曾写成了“乱窜公路”……
荀遂成今年65岁,热衷挑错是因为他的生活习惯。退休后,他喜欢散步。每次散步,他走到文化墙边,就仔细阅读。发现错误的地方,他就细心地记下来,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挑错”是项技术活,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对文字十分敏感。
从小,荀遂成就喜欢上语文课,文字功底比较扎实。初中毕业时,他的语文考了99.5分(作文扣了0.5分),在学校是最好的成绩。
后来,参军到部队以及回到地方工作,他不忘文学创作,发表文章数百篇。当时,每发表一篇文章,他就剪贴到日记本上。不幸的是,在搬家时,这些日记本都丢了。为此,荀遂成非常惋惜。
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使荀遂成具备了超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退休后,他读书看报风雨无阻,挑错日积月累,并热衷在公共场所挑错。
“公共场所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不仅会误导孩子们和市民,而且影响城市形象和品位。”荀遂成说。
尽己之力 传承中华文化
公共场所的文字,荀遂成会认真地辨别对错。然而,他的举动常常遭到别人的冷眼。荀遂成告诉记者,曾经有几个要好的朋友问他,退休了还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啥?但他坚持尽自己的能力,把正确文化传承下去,不误人子弟。
平常,荀遂成喜欢阅读《特别关注》,没有落过一期。有一次,荀遂成看《特别关注》时,发现卷首语中的“既然”写成了“即然”。通读全文后,他坚信这个字用错了,连忙给特别关注杂志社打电话。对方得知情况后作了记录,表示两三天内给他回话。
两天后,对方打来电话,对荀遂成表示感谢,承诺免费赠阅三期《特别关注》,但被荀遂成拒绝了。
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党史天地》《老人春秋》等,他都曾挑出错误,并得到对方的认可。
荀遂成这种认真的挑错精神影响到外孙女肖开颜。3月的一天,荀遂成将新版《新闻老兵》拿回家,顺手放在桌子上。外孙女肖开颜看后,发现《新闻老兵》封面上的汉语拼音有错。
荀遂成说,他经常看《新闻老兵》,没有注意到封面的拼音错误了。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连忙给《新闻老兵》编委委员孙富根打电话。
“由于新一期的《新闻老兵》已经进入印刷环节,对方立即赶赴印刷厂,更正了2016年第一期封面上的错误拼音。”荀遂成说,为此,《新闻老兵》刊发了《小学生给“老兵”纠错》一文,对外孙女肖开颜表示了感谢。
现在,荀遂成成了“挑错大王”。很多被他挑出来的错能得到及时纠正,让他感到很欣慰。但也有一些错误没有得到纠正,让他很是郁闷。
荀遂成打算在挑错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让中华文化正确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