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文/图
“曾几何时,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健身运动既简单又单一:散散步,跑跑步,爬爬山,跳跳舞。如果想借助健身器械锻炼身体,只有自掏腰包去健身房。可如今大不一样了,有各类健身器械的场地在居民区、公园、商业区、办公场所、医院、学校等处随处可见。”昨日,市民王景亮说。
借助健身器械健身,这个曾经只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方式,如今演绎成了平民化的健身运动。王景亮说:“以前见都没见过的健身器械,如今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市民徐永军在拉单杠。
健身器材多样化
每天清晨,公园、广场、小区有健身器材的地方热闹非凡。引体向上、慢跑、仰卧起坐……前来晨练的人三五成群。
健身器材在市区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无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游园内,几乎都有健身器材供市民免费使用。现在,市民如果想健身,只要走出门就可以做到。
4月17日早上,在市世纪广场,笔者看到很多市民在健身器材上健身。而在这些健身的市民中,不管是鹤发童颜的老人,还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亦或是活泼可爱的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健身器材。
正在玩健身器材的市民王留喜告诉笔者:“我今年60岁。你看我身体多硬朗,这是我每天来这里锻炼的成果。几年前我刚退休时,整天在家里待着没事干。那时的广场哪有现在这么多健身器材啊,基本上就是篮球、乒乓球、单杠、双杠这几样,但是这些运动只适合青年人,不适合老人和孩子。现在,只要走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各种年龄段人群健身的器材。”
“现在,每天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此外,我也能在锻炼的过程中结识一些老年朋友,真是一举两得。”王留喜说。
健身器材受中老年人欢迎
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鼓励,很多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宅”。但是家住市世纪广场附近的王久兰不这么想。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早上到广场有健身器材的地方锻炼两个小时。广场的那组健身器材已经成为她每天都要会一会的好伙伴。
今年50岁的王久兰退休后就经常到广场锻炼身体。之前因颈椎压迫神经,王久兰的头一直晕,她就去广场找健身器材锻炼。如今,她已经坚持了3年,亲戚朋友谁见到她就说她身体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说起怎么会想到玩健身器材时,王久兰说,一天早上她在小区散步时,看到很多老人聚在一起玩健身器材。她走过去,和那几位老年人聊了起来。后来,她每天都去玩一会儿。
就这样,这些健身器材就像伙伴一样陪伴王久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在玩健身器材的过程中,大家可以聊家常、开玩笑,别提多开心了。”王久兰说。
不会说话的伙伴
市民王久兰在锻炼身体。
笔者看到,一名老人正在拉单杠。笔者了解到,老人叫徐永军,今年67岁,已坚持锻炼4年了。
徐永军告诉笔者:“我以前患有肩周炎、颈椎病,玩健身器材后,疼痛减轻了很多。我每天早上在单杠上锻炼之后,再拉拉吊环,每天锻炼一个多小时。”
健身器材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色彩斑斓、功能多样的健身器材每天都吸引了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徐永军说,健身器材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同时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伙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它们已经成为人们不会说话的好伙伴。
采访中,多数市民表示,虽然健身器材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一些人随意破坏健身器材。市民张双喜说,世纪广场的健身器材安装已有五六年时间了,因使用比较频繁,部分健身器材坏了。“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拿健身器材当玩具,这种行为非常不好。”张双喜说。
采访结束时,张双喜说:“希望大家都能自觉爱护健身器材,最好是能有人监管,更好地维护公共设施。”